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百態達摩石雕像欣賞
作者:楊慶聰 李幼琴
達摩略傳
達摩全稱為“菩提達摩”,是西方禪宗第28代祖,亦是中國禪宗的創始人。
達摩原名菩提多羅,是南天竺“香圣國”國王的三王子,該國崇尚佛教,少年的達摩便和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達摩自小就以貴為辱,以奢為恥,以獲得智慧、才能為追去目標,深得香圣國王的器重,意欲傳位于他。而達摩卻斷然推讓,他認為,一個國君,即使是英明的圣主,給予子民的恩賜也不過是一個國家的范圍,豈能普濟萬民?只有佛法才是浩瀚無量的,才能普施法雨,普渡眾生。他下定決心,割斷塵念,一心向佛。
時有東印度般若多羅(即西方禪宗第二十七代祖)來王宮說法,慧眼識珠,看中了三王子菩提多羅,決定傳法于他,并將其改名為菩提達摩。香圣王去世后,眾人皆嚎啕大哭,唯獨達摩并不啼哭,他在靈前雙手合十,盤腿靜坐7日后,便隨般若出家。
青燈黃卷,磐鼓鐘聲,達摩跟隨般若恭稟教義40年,練就“禪定”之法。般若去世后,他遵循般若“去中國有大因緣”的囑托,于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520年)乘木舟航海來到中國廣州。
好佛的梁武帝蕭衍派使者恭迎達摩到金陵(今南京)。由于梁武帝注重造寺寫經,戒齋度僧,念佛誦經等佛的表面文章,不能領悟達摩的心要禪法,耐不住寂寞,故機緣不契。達摩便離開金陵,意欲渡江進入北魏。而梁武帝卻攔阻達摩入魏,下令驅散所有渡船。達摩來到江邊,只見一位老婦女坐在岸邊,身邊有一捆蘆葦,達摩向她要了一根,放在江中使出平時所練的坐禪之功,腳踏水中蘆葦,趁著驟然吹起的南風,向北岸飄去。這便是“一葦渡江”的典故。
達摩來到洛陽永寧寺小憩后,又到嵩山少林寺。由于少林寺主持只相信小乘佛教,和達摩宣揚的大乘佛教大相徑庭,他便思謀在此山中落下腳跟,集中精神,靜心坐禪,把禪定之法進一步提提高,用自己的善行告知世人,只有大乘佛教的禪定之法才是修成正果的唯一通徑,只有坐禪才能成佛。
達摩在寺后的五乳峰找到一個“火龍洞”(后改稱達摩洞),9年面壁而坐,禪精竭慮,餐草飲泉,禮佛忘軀。他為了練就面壁時“平心靜氣,忘言絕慮”的真功夫,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坐禪反映在石壁上的身影用堅硬的石刀刻了下來,每日照著影壁規范自己面壁坐禪的姿態,后來竟達到人如其影,絲紋不差的地步。他將坐禪所悟,加以歸納,提出了“理人”和“行人”的佛理,理人:教人舍偽歸真,以認識世間萬物;行人:教人去掉一切愛憎情欲,按佛教教義踐行。9年后,少林寺內眾僧均成了達摩的門徒,達摩成了少林寺第二代方丈大和尚。
達摩的面壁禪定對中國佛教影響極大,人們把達摩提倡的禪定靜慮、消除雜念,頓悟成佛的方法,稱之為“禪學”。而這里指的面壁即觀壁,觀壁就是“心如墻壁”,取靜坐中面對的墻壁作為比喻,以墻壁的直立不倚作調心之要領,“舍妄歸真,凝注壁觀,無自無他。凡圣等一,堅持不移”(見《楞伽師資記》卷一)。現在,達摩洞和面壁石還在五乳峰上,令來往游人僧人時時緬懷這位對中國佛學做出過重大貢獻的異國高僧。
達摩晚年行狀,未見明確記載,后人傳說他將衣缽法器傳給笛子慧可后,離開了少林寺,云游四方,在洛水之濱遇毒身亡,掩埋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陽)佛塔中。民間還傳說魏使宋仁由西域回歸途中在蔥嶺遇到達摩,見他手提一直芒鞋,駕云冉冉往西而行,返歸故國,因此又有“只履西歸”的典故。(徐華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