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用水泥濕法鋪貼石材時,吸濕性物質滲入石材內部后,使石材表面產生不易自然干燥的濕痕,這就是俗稱的水斑。
一、水斑的形成原因
形成水斑的原因和其成份很復雜,不同環境下的石材,形成水斑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大多是因為水泥砂漿、水泥外加劑、酸雨環境等多種因素的作用而在石材的毛細孔形成了水泥硅酸凝膠體、鹽堿等吸濕性的物質。也有的是有水源直接滲入石材的內部而使石材變得潮濕,嚴格意義上講,僅僅是水源直接滲入石材內部,還不能稱之為水斑,截斷與之相連的水源,石材便會慢慢自行干燥,但在潮濕環境下,水泥砂漿中的吸濕性物質會很快滲入石材內部而形成真正的水斑。
引起水斑病變的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類:
1.石材安裝所用粘結劑的原因
石材安裝所用的水泥中堿質含量過高或使用了不當的水泥外加劑。
2.安裝施工過程中使用了過多的水分
由于施工時,水泥砂漿的流動度即含水率不能很好的掌握,含水多的水中溶進的鹽堿也較多,容易形成水斑,含水率較少的,水中的含鹽堿也較少,不容易形成水。
石材在鋪裝時,為保證砂漿與石材粘結緊密通常使用橡皮錘震實,而水泥砂漿在抹平時不可能做到密實度一致,在震實時水會向密實度低的部位云集,因此,密實度低的水泥砂漿相對的石材表面形成的水斑就較重。
3.石材本身的密度差異
石材由于其成分含量、形成的條件不同,不同石材的密度有較大的差異。石材的密度和孔隙率不一樣,其吸水率也不一樣,密度高的吸水率較小,密度低的吸水較大。吸水率越高石材就越容易形成水斑。
4.養護不當
有些石材生產廠家或裝飾施工單位為了某種目的而直接用酸、堿清洗石板,殘留的酸與水泥中的某些氧化物作用就生成可溶性的鹽,進而吸收水分而產生水斑(如山東白麻石材經常會出現此類情況),而殘留的堿可直接吸收水分而產生水斑。
另外,有些劣質的防護劑也是使石材產生水斑病變的罪魁禍首。
5.環境原因
石材的使用環境經常有水源(持續水源)或是石材不斷處于雨淋狀態,則石材相對更容易形成水斑。
當石材直接或間接地與潮濕或與水源相連,例如石材安裝在底樓,而該地區的地下水位又過高,或石材彼鄰潮濕的水池、花壇等等,經常可以看到明顯的水斑印跡。這主要是因為持續不斷的水源使石材一直處于潮濕狀態,而水泥砂漿中凝膠類物質和可溶性鹽堿可以不斷地隨水分遷移穿越石材,并在石材表層聚集而形成水斑。石材淋濕或受潮,都會加重水斑的嚴重程度。因為水量越多,水泥砂漿中凝膠類物質和可溶性鹽堿遷移穿越石材越容易,石材表層聚集得也越多。
另外,有時因為環境的污染而使石材局部顏色加深,看上去很像水斑。
二、水斑的表現形式
石材未做防護引起的水斑
石材表面防護劑涂刷不均勻引起的水斑
石材底面漏刷防護劑引起的水斑
石材側面漏刷防護劑引起的水斑
三、水斑的判別
先用清水濕潤石材的濕痕處,然后用pH廣泛試紙測其pH值,試紙呈藍色(pH值>7),屬堿性。此外,無論天氣怎樣變化,石材表面的濕痕總是干不了,即使用火焰烘烤其表面,也很難烘干。
四、水斑的類型
從水斑形成的機理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水合凝膠體型
水泥水化后的主要產物有堿-硅酸凝膠體等。天然石材微孔隙的毛細作用使凝膠類物質隨著表面水的揮發遷移到表層并凝固下來。
水泥凝膠體為層(網)狀結構,其比表面積達到200~600㎡/g,凝膠孔的大小為1.5~3nm,僅比水分子大一個數量級,具有很強的吸水性,而且,用簡單的加熱干燥等方法不能使這些凝膠體分解。吸附著水分的凝膠體呈現半透明狀,使光的反射率發生變化,粗看起來象是石材被水潤濕了。
當比較酥松的石材直接濕法粘貼時,往往會有這類水斑出現。
2.吸濕性鹽堿型
包括水泥集料中自身所帶的過高的鹽堿和使用水泥外加劑所帶入的可溶性鹽堿類吸潮物質。這些鹽堿類吸潮物質極易吸收水分,形成水合物而產生水斑。嚴重時還可使石材表面出現明顯的鹽堿斑。
●水泥集料中自身所帶的鹽堿:水泥細集料中的氧化物包括Na2O、K2O等,其堿含量為0.6~1.5%,與水混合后生成NaOH、KOH等水溶性堿類。一部分與集料中的活性二氧化硅(SiO2)反應生成堿-硅酸凝膠體,一部分與集料中的方解石粉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氫氧化鈣等鹽堿,多余的將從石材微孔析出。
●使用水泥外加劑所帶入的可溶性鹽堿類吸潮物質:如水泥外加劑中的NaCl(抗凍劑)、CaCl2(早強劑)、三乙醇胺(早強劑)等。
在實際情況中,往往水斑的形成并非單一類型,最常見的是水合凝膠體型和吸濕性鹽堿型相輔相成,由于易潮解鹽堿具有較低的水蒸汽壓,它們將吸附空氣中的水分直至達到與外界水蒸汽壓的平衡,而石材微孔隙和水合凝膠體產生的附加壓力(微孔毛細現象)使平衡更加有利于吸附更多的水分,因此不論外界天氣如何,石材表面層的水總是很難干燥。因為吸濕性鹽堿被凝膠體包裹著,要想清洗這類水斑也很不容易。
對于建筑裝飾石材來講,水是萬惡之源,石材形成水斑之后,往往其他病癥也會相繼出現,如水斑+白華、水斑+銹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