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驅車駛入惠安縣,路邊琳瑯滿目、造型各異的石雕與堆積擺放的荒料便打眼而來。有寶相森嚴的禪宗神佛,有圓潤豐美的西方神祗,更有卡通人物,抽象藝術 ...... 說起惠安,大多會想起勤勞能干的惠安女,歷史悠久崇武古城,而在街邊佇立的石雕巨巖則是惠安的又一種靈魂。
印象:問石且問道
惠安的石雕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東晉時期。當時大批北方移民為惠安帶來了精湛雕刻技術,惠安毗鄰海岸,盛產質地堅硬的花崗巖。在物產豐富的土壤上,石雕藝術經歷百代人的傳承,發展出獨屬于惠安的雕刻風格——南派雕刻。
在中國封建社會“士農工商”的階級思想影響下,石雕一直是不受重視的存在。在從未接觸過這一行業的人看來,石雕不過是傳統技藝的一部分,使用古老的器具雕刻著傳統過時的花樣。然而惠安之旅,卻讓筆者對于石雕藝術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問石”石雕藝術館
在惠安的鼎立雕刻集團中,矗立著一座名為“問石”的石雕藝術館,這座館藏豐富的建筑被稱為“中國首個獨立的石雕藝術館”,同時也是人們了解現代惠安石雕的窗口之一。“問石,石不語。天地間,有大美而不言!”這是惠安縣作協常務副主席陳志傳對于“問石”石雕藝術館的注解,而“問石”石雕藝術館也確是秉承內斂持重的品質展現石雕之美。
在對石的叩問上,鼎立雕刻集團是從石的本身出發。“問石”藝術館的外立面由玻璃與灰色花崗巖搭構而成,外立面的頂部由左及右分別描摹著“愚公移山”、“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四幅神話,光影交錯間,是石演自大荒的亙古與蒼茫。藝術館前擺放著兩方巨大的長方體石材,分別是惠安石雕的主要材料青石與漢白玉。
▲“問石”石雕藝術館
進入館中,呈現在參觀者面前的是中國人的天宇。一尊《天地間》拔地而起,直通穹廬。在這方碑式的作品上,雕刻著東方神話中的人類始祖伏羲與女媧,二者手托日月,靈感天地。圓形的天井與方形的地池,構筑傳統對于“天圓地方”的具象理解。地池四角分別雕刻四方圣獸,中間是“五福臨門”的傳統紋樣。圓形的天,方形的地與天地之間高聳的“人”之代表《天地間》,從藝術館入門處便構筑起天人合一的和諧氣韻。
▲石雕作品《天地間》
若說“問石”展館的建造是對于傳統石雕的傳承與解構,那館中展品便是對于現代惠安石雕的全面展示。在三層共計十二個展廳中,展出大大小小不下百余件石雕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既有對于傳統禪佛思想進行闡述的“如是我聞”,也有關切社會現狀解讀人性的“購物”迷思與“秘密”系列,而最讓筆者為之驚訝的卻是鼎立集團的作品草模。
? 消費時代
秘密 · 語 ▼
所謂草模,即如作畫時的草稿,是整件作品的最初形態。而鼎立集團之所以將草模作為展覽,則是因為作品實在太過巨大。如今的惠安石雕已經不再是局限于小物件的雕琢,巨大恢弘的雕塑作品亦是游刃有余。在這些草模作品中有實物重達五六十噸的馬丁·路德金雕塑,有玲瓏有致的無錫靈山,有風格前衛的雕塑作品《社區聲音》等。
▲石雕草模
人在叩問巨石的時候,石也在求索他的道路。惠安石雕傳承千年,早就在歷史的進程中褪去灰頭土臉的市井模樣,轉型成為精致巧妙,思緒橫飛的工藝作品與宏偉深刻的現代雕塑,將體現“形似”的造物注入“神似”的藝術追求。然而,在這些轉變的背后,又會否是惠安石雕的渴求之道呢?
手作:匠人蘊匠心
“惠安石雕的傳承必須在堅持傳統手藝的基礎之上,再做發展。”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張華達先生表達了他對于惠安石雕之路的看法。這位從孩童時期便在荒石堆中摸爬滾打的石雕匠人,在半生與石為伴的日子里,有著頗多感觸:“我從 16 歲起,便在石雕廠里當學徒,在我看來惠安石雕的精髓便是南派雕刻。”
南派雕刻相較于北方流派的大氣粗獷而言,其特點在于雕刻風格的細膩精致,講求形神兼備、纖巧靈動,多使用花崗巖作為雕刻材料,在工藝上包含圓雕、浮雕、透、線、沉、影等創作手法,尤以鏤空雕刻為一絕。在祥和集團的展覽館中,便收藏著數目眾多的南派雕刻作品,題材從風景時令到生活民俗、從花蟲鳥獸到神女飛仙,無所不有。豐富多樣的題材,復雜難工的技藝都是張華達在惠安石雕求道之中不可舍棄的重要靈魂。
▲南派雕刻
“南派的雕刻技巧需要多年的積累才能有所成就,單從最開始的鑿石頭說起,你只有鑿壞成百上千的石料,拿錘子的手不抖了,師父才會允許你開始下一步。”細心是從事石雕必不可少的品質,而石匠人的細心則是建立在眾多石料“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悲愴之上。除了長年累月的熟工巧練,優秀作品的誕生更像是一場命中注定的相逢。換言之,石雕作品的出現都是遇對了石頭才有了故事。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來形容南派雕刻的創作也不為過。
在張華達的創作生涯中,便有著許多的“一瓢飲”。“近期,我最滿意的作品是《樂在其中》”談及作品,張華達更是神采奕奕。《樂在其中》以細膩的手法雕刻了農村小童憨態逗趣的游戲形象,集團隊之力雕刻數月之久,其創作靈感亦是來自對于孩童的觀察,目前這幅作品被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中。
▲石雕作品《樂在其中》
優秀的作品里是匠人精神的流轉升華。南派雕刻的作品每一件都是孤品,在不可復制的前提下,更多的是匠人對作品千錘萬鑿所賦予的浪漫情懷與生活哲思,或許這便是匠心的凝結。
然而匠心二字,不僅存于匠人的作品之中,也在關注傳承的大愛里體現。“目前,惠安石雕的情況不容樂觀。”對于傳承,張華達憂心忡忡:“以和祥集團的工廠為例,200 多人的大廠,能夠從事創作的師父卻只有二三十人,且工廠大多數員工的年齡都在 35 歲以上。”年輕人不愿從事南派雕刻,是該文化源流漸涸的根本所在。“石雕是一項需要童子功的技藝,已很少會有家長愿意讓孩子從事石雕,即使愿意來學,對于孩子來說也太苦太累了。”
時代的變遷似乎在將這項華美精致的傳統技藝拼命擠壓變形,于夾縫之間茍延殘喘。然而,現實又是否真就如此艱難,難以為繼?南派雕刻真就只能在洪波之中隨波逐流?
傳承:玲瓏復生花
其實,惠安石雕的處境也未如前文所訴這般岌岌可危。就目前而言,惠安石雕依舊是惠安縣的支柱產業之一,各式各樣的雕刻工作室、石雕加工廠在惠安遍地開花。然而,人才缺失的確是惠安石雕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如若置之不理,前文所訴也未必是危言聳聽。
所幸,惠安石雕行業同仁已經意識到南派雕刻傳承對于惠安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惠安崇武,有著一個名為“無名匠”的石雕工作室,其創作團隊由福建和祥雕塑董事長、省工藝美術大師王向明發起,張華達及眾多的石雕匠人參與其中。
▲“無名匠”雕刻作品
張達華道:“‘無名匠’的石雕作品皆為石雕孤品,同時也是惠安石雕的翹楚,絕不售賣,只做收藏,讓惠安石雕之美能夠讓后人欣賞。”“無名匠”以石雕名家的力量集合起來,不遺余力的宣傳南派雕刻,以藝術創作的角度為南派雕刻留下傳世佳作,各大名家身體力行勤于創作的同時,也使得南派雕刻的傳承在行業帶頭先行的效應之下深入人心。
針對南派雕刻的宣傳,惠安政府也多次舉辦關于石雕的講座與活動,讓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基層群眾之間傳播與發酵,從而得到群眾的認可。廣大優秀石雕企業更是與優秀院校合作,努力推廣石雕藝術,力求引進新興人才。如和祥集團便與西安美術學院合作,成立實習基地,令高校學子能夠了解石雕,感受石雕,進而為石雕文化傳承貢獻一份心力。
▲南派雕刻·花卉牡丹
在南派雕刻的傳統題材里,樂忠雕刻花卉,如紅杏、粉荷、黃菊、牡丹等,通過鏤空的技法,在花瓣之中雕刻花枝,中間夾雜蛺蝶、野蜂、蜻蜓等昆蟲,精巧渾然,玲瓏生花。而惠安各界皆以己見,為南派雕刻的傳統出謀獻策,恰似玲瓏生花的石雕風采,花瓣重重,蟲鳴聲聲,不絕于耳。
惠安說來是一座奇異的縣城,崇武古城墻邊拍岸的波濤卻孕育出最勤勞的女子與最柔美的石雕。女子本為水,應溫語輕柔,卻吃苦耐勞;石雕本為堅,應寬厚硬朗,卻姿態妖嬈。然而惠安石雕也如惠安女子一般,在當下不甚繁榮的形式中,以創新之形式、匠心之堅守、傳承之信念,于浪花聲里,揚波而行。
來源:海絲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