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中國最大的石材廣場——天安門廣場,5萬m3、13萬噸、35萬件以上,折合面積33萬㎡
天安門坐落在天安門廣場的北端、故宮博物院的南端,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天安門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總高34.7米。城臺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軸線上。
天安門,原名承天門,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改稱天安門。
天安門廣場在明清時期,只是紫禁城正門外一個封閉的T形宮廷廣場,東、西、南三面都用圍墻圍起,普通百姓不可入內,只有舉辦重大慶典和向全國發布政令時才可使用,代表著皇權的威嚴。
第一次改造
民國三年(1914年)五月,北洋政府啟動改造舊都城計劃,拆除了天安門前的千步廊、甕城等,原本封閉的宮廷廣場變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開放空間。
這是天安門廣場的第一次改造,威嚴神秘的皇權隨之消解,自此才有了現代意義上的天安門廣場。
開國大典上,閱兵隊伍走過天安門廣場
(截圖自央視節目《開國大典背后的密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國大典上,天安門廣場上空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第二次改造
1958年,為迎接國慶十周年,天安門廣場開始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擴建,拆除了中華門、棋盤街和廣場上的紅墻??偯娣e達44公頃,是俄羅斯紅場的9倍。同一年,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人民大會堂動工、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在天安門廣場東側修建新館……這一切都奠定了天安門廣場政治中心的基調。
人民英雄紀念碑1949年9月30日在天安門廣場奠基,1952年8月1日開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人民英雄紀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塊石材,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60.23噸,鐫刻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金箔大字。背面碑心由7塊石材構成,內容為150字小楷字體碑文。
紀念碑由17000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其中采自青島浮山的紀念碑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大石料,是中國建筑史上極為罕見的完整花崗石,其石坯長14.4米,寬2.72米,厚3米,重達320噸以上。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天安門廣場進行了最后一次大規模改建——修建毛主席紀念堂。
第三次改造
1999年,為歡慶新中國50華誕,天安門廣場整體改造,所用石材量超過了幾百年來廣場使用石材的總和,達到5萬立方米、13萬噸、35萬件以上,折合面積在33萬平方米。
天安門廣場地面工程,是此次改建工程的重頭戲。按設計要求選擇淺粉色花崗巖,約275600塊,計13.78萬平方米、2.1萬立方米,約6萬噸重。
之所以選用淺粉色石材,一是增加吉祥喜慶氣氛,二是與周圍景觀融為一體,三是參考了國外部分城市廣場的設計。
天安門廣場工程選用了10種國產石材,有:北京房山產的漢白玉,山東青島產的嶗山灰,福建泉州產的泉州白,四川石棉產的石棉紅,浙江杭州產的杭灰,河南淇縣產的寶石紅,四川蘆山產的蘆山紅,河北易縣產的易水紅,山東萊州產的萊州青,山東櫻花紅。
1998年10月31日,天安門廣場維修工程啟動
這么大規模地使用石材是20世紀國際罕見的,也真正體現出石材大國的風采。此次改造所有的石材都來自祖國各地,所有加工、工藝、技術均是國內的。5萬立方米共計13萬噸的石材打磨成磚,鋪就了44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完成了所有改造,用量超過幾百年來廣場使用石材的總和。
天安門廣場改造鋪磚
1999年6月18日,北京城建集團的4名工作人員一起將整個廣場最后一塊石磚精準地放入指定位置——從廣場西草坪東南角向東數第5塊花崗石磚位置。
隨著最后一塊石磚入位,天安門廣場改造工程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