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曾挖掘出新中國第一具完整恐龍化石 的“恐龍之鄉”萊陽,近日又現數10處恐龍化石埋藏點,并呈現出罕見的10多層恐龍化石層面分布。雖然此次挖掘時間不長,卻已經出土了200多塊恐龍化石,堪稱中國最大的恐龍化石群,令國內外專家驚喜不已。
如今,萊陽已是我國發現恐龍化石遺跡規模最大、品種最多、最為集中的地區,此外,這里恐龍骨和恐龍蛋同時現身的情況,在全球都屬罕見。目前,萊陽市已經著手準備在此處建一座“東方侏羅紀公園”。
試掘:
發現少量化石碎片
一位工作人員指著地面露出的恐龍化石中最醒目的一塊,告訴記者:“看,這是一只恐龍的小腿骨。”
8月9日,記者在位于萊陽金崗口村附近的1號和2號發掘現場看到,兩個現場長約200米,寬約70米,已經有10多塊恐龍化石露出了地面。
萊陽因發現新中國第一具最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而被譽為中國“恐龍之鄉”。這里是我國境內最早發現恐龍、恐龍蛋、翼龍等重要脊椎動物化石的地方,也是最早發現昆蟲化石的地區。
如今,這里再次發現大量恐龍骨骼和恐龍蛋化石。今年4月下旬,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及其所屬的中國古動物館、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美國堪薩斯大學、中國地質博物館等單位的20余位專家學者,再次在萊陽市南郊呂格莊鎮金崗口村的“青島龍”化石地點進行發掘,希望能夠發現另一具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這里,被定為了1號挖掘點。
遺憾的是,專家在這里忙碌了近10天,雖然挖出了部分恐龍化石碎片,但并沒有發現專家希望看到的恐龍完整骨架。
驚喜:
兩父子送來恐龍化石
正在專家感到十分失望時,一對父子突然拿著一堆“石頭”,來到了挖掘現場,說:“這是我們耕地時耕出來的,也不知道是什么,用舌頭舔舔,覺得挺澀。我想起,以前人家說‘龍骨’舔起來就很澀,就拿回家藏了起來。這次看來了這么多專家,我就想拿給你們看看。”據這對父子說,由于這些“龍骨”埋藏很淺,耕地或取土時,很容易對它們造成破壞。
帶隊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教授立即率隊來到位于金崗口村東南方向約500米的這片區域,發現這一帶化石層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汪筱林當即決定對這一片區域進行搶救性發掘,并將其定為2號發掘地點。
經過幾天挖掘后,專家們驚奇地發現,這里是一片恐龍化石富集區。昨天,記者踏上這片神奇之地,發現腳底下布滿恐龍化石,在一塊50米長的范圍內,就挖掘出了許多化石,除發現了大量恐龍和恐龍蛋殼化石,還有不少海螺、昆蟲、龜類的化石。
但是,令專家擔憂的是,由于此時正值夏季,陽光暴曬和雨水,很容易讓剛挖掘出一部分的恐龍化石風化。為了保護化石,目前,現場挖掘工作已經暫時停止。
專家表示,陽光照射和雨水浸泡,很容易讓這些化石和周圍的巖石風化損壞,因此要盡可能少暴露化石。這次發掘只是實驗性和搶救性發掘,目前的工作重點是了解主要化石層以及恐龍化石的埋藏規律,部分暴露出地面的,僅有10余件比較大的恐龍骨骼。
盤點:10多層分布十分罕見
目前,在1號、2號挖掘地點,及周圍大約1公里的范圍內,專家共發掘出了200多塊恐龍骨骼化石,其中超過半米的多達60多塊,“這些化石并不屬于一種恐龍,而是分屬于多種不同的恐龍,像食草的鴨嘴龍等。”
他指著一塊長約20厘米的近似方形的骨骼說,這是鴨嘴龍類恐龍的一節尾椎。而且更難得的是,這2號挖掘點大約50米長的范圍內,專家們至少發現了六七個比較大的化石層,在此處方圓3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則有10多個明顯的恐龍化石層,這在國內非常罕見。
汪筱林表示,罕見的多層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的層面分布,是此次發掘的重要發現。在靠近2號發掘點的土層切面上,僅僅五六米的高度內,記者就看到了黃色、紅色、黃綠色、褐色等不同顏色的土層。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道:“紅色土層表明,當時的氣候非常炎熱干燥,而褐色土層則表明,當時這里非常濕潤,應該是一片沼澤地。”
據了解,這些保存完整的地層,涵蓋了從白堊紀早期到白堊紀晚期的歷史,對于研究這一時期的恐龍生存演變和地球運動都具有重要價值。而此次挖掘出化石以鴨嘴龍類為主,還有中國譚氏龍、萊陽譚氏龍、青島棘鼻龍、鸚鵡嘴龍、霸王龍以及成窩的恐龍蛋等眾多化石。據專家介紹,像萊陽這樣數量眾多且既有恐龍化石,又有恐龍蛋化石出現的情況非常罕見。
保護:
擬建“東方侏羅紀公園”
一片小小的面積,竟連續不斷地發現巨量恐龍化石,這是以往所未見的,目前,專家已對現場進行嚴格保護,待天氣適合后再重新開始挖掘。
記者在發掘現場看到,這里共有兩處挖掘現場,目前,已經搭起了鋼架,下一步將在鋼架頂上鋪上玻璃瓦,對挖掘現場形成保護,以免剛出土的恐龍化石因日曬和雨淋而風化。
“恐龍化石可是珍貴的古生物遺跡,永遠不可再生。如果得不到保護,遠古之謎可能將成為永遠的不解之謎,那就太遺憾了。”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理事長蔣承菘說。
他建議到,將來建設地質公園時,不要一味地追求大場館。現在發現的埋藏點,規模都不大,可不可以建一些小場館,將它們保護起來?接著,他提出了一個“新奇”的想法,由于這里已經發現10多條恐龍裂谷帶,“這種平原裂谷,在全球都屬罕見,這樣,各個小場館之間,就可以通過裂谷帶建立起通道,形成一個恐龍博物館群。”
此外,有專家表示,這里可以借鑒美國猶他州恐龍公園的經驗,不是把恐龍化石完全取出來放進博物館,而是在化石部分暴露后,就在原地建起場館,形成天然的遺址博物館。萊陽新發現的恐龍化石埋藏點,在這方面具有很好的優勢,不但地層很淺,而且多數是連續五六個化石層,可以給參觀者形成非常直觀的感受,像穿越遠古各個時期一樣。
對此,萊陽市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學習‘兵馬俑’的保護方法,來保護萊陽的恐龍化石。”目前,萊陽已在籌建以恐龍遺跡為主題的科普和旅游景區,他們表示,要建一個“東方的侏羅紀公園”,“一部美國電影《侏羅紀公園》讓大家了解了恐龍,我們也要建一個公園,讓中國人近距離接觸恐龍。”
“恐龍之鄉”發現了多少恐龍化石?
“我們鄰村的一個人,耕地時就挖出了一個石蛋子,嫌礙事,隨手就扔在了溝里。后來才知道,那是一個‘恐龍蛋’。”昨天,萊陽市呂格莊鎮金崗口村一位姓于的居民告訴記者。
據了解,在這里,耕地或打井時挖出恐龍骨和恐龍蛋,已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最初他們挖到時,多數也會隨手扔在溝里。那么,在近達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萊陽究竟發現了多少恐龍化石?
1923年著名地質學家譚錫疇就在這里發現了恐龍化石,這也是中國科學家在我國境內首次發現恐龍化石。
1952年后的幾年,這里挖掘出了中國第一具完整的棘鼻恐龍。這具恐龍骨架化石最與眾不同的,是頭頂生棘,如同巨大的雞冠,足狀也很奇特,當時被專家定名為“青島棘鼻恐龍”,現在也稱“金崗口龍”。當時,我國古生物專家周明鎮指導著一群學生,在當時的萊陽縣將軍頂與金崗口進行野外地質訓練時,意外發掘到骨骼與蛋化石。
這件事引起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學會楊鐘健教授的關注,1952年,他們來到金崗口村西的白堊紀王氏組地層中進行挖掘工作。很快,在紫紅色粉沙巖中,他們挖掘出了這具高5米,長9.8米,近20噸重的恐龍骨架化石。
1999年11月16日,萊陽市金崗口村民在村東其住宅處打井,掘至16米深時,在1平方米的范圍出土恐龍尾骨、腿骨等兩筐約百余斤。與此同時,在周圍約數百平方米范圍,有3戶居民打井,分別挖出恐龍肋骨撓骨化石等。
2000年5月19日,萊陽市金崗口村西800米處龍珠石材廠挖井取水,掘至五米深處,在井北側折斷恐龍腿骨一塊,長25cm,寬20cm,厚8cm,另有碎塊約20余斤,化石有很好質感,特征與以往該處發現基本相同,該處距棘鼻青島恐龍出土處1500米,出土于王氏系紅土中,估計是屑鴨嘴恐龍,體型巨大。
2004年4月,馮格莊鎮一處工地在取土時也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蛋化石,其中有9枚恐龍蛋化石失蹤,后來,在當地工作人員的努力下,恐龍蛋失而復得。
中國“恐龍之鄉”有多少?
中國的恐龍化石可以歸屬到五大恐龍族群,提供了演化史頁中完整無缺的從三疊紀晚期一直到白堊紀最晚期,恐龍(蛋、足跡)化石折射了地球二億年前延續到六千五百萬年前的悠長歲月。目前,國內得到學術界認可的“恐龍之鄉”,一共有16個,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四川省自貢市、內蒙古自治區二連浩特市、山東省諸城市、廣東省河源市、云南省祿豐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