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丑石
看了知名雕塑家竇付坤的一些天然石雕作品,筆者突然想到撰寫這篇文章《丑石雖丑陋,卻浸透著石無窮的自然魅力》一文,因為從他的石雕刻作品中我看到了石的靈魂,石的不屈,向上抗爭的奮斗精神。石無所謂丑與美,只要遇到了懂它的人,會塑造它靈魂的人,再丑陋的石也能綻放出無窮的自然魅力!
丑石雖丑,
卻浸透著石無窮的自然魅力
圖1~圖14是筆者從竇付坤眾多石雕作品中選擇的有限的幾幅作品。但從有限的幾幅作品中卻能看出竇付坤獨特的藝術視覺,深邃的石藝術思想。這14幅作品,各有各的靈魂,各有各的表達主題,但歸納一點,每一塊石雕都表達了石的靈魂—“丑也是美!”
圖1石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看法。筆者認為它表達了一種仰天長嘯,抗爭自然的不屈向上的精神。石產自于億萬年之前,經受了大自然的嚴酷洗禮、摧殘,必須有種不屈不折的抗爭精神方能夠留傳下來,展示它的自然魅力!圖1沒有做任何的修飾,雕琢。竇大師從大自然中慧眼識珠,發現了這件天然而成的石雕作品。
圖2讀者君們可以展開您豐富的想象力去想象這是什么東西?何方圣物?
筆者把圖2想象成仰天長嘯,奮蹄的雄獅。
圖3、圖4渾身滲透著自然之美,滄桑的魅力。
圖5像作揖的圣人,有趣、詼諧;圖6像自然之門。
圖9,一本古拙的書,不知被翻了多少遍,經過多少人的手,無數的人從書本汲取知識,古老的書奉獻了一生,耗盡了它的余輝。
把石與文字結合起來,使文字更有了美感。風化、蒼勁的石頭上雕刻中華最文明的文字,任憑風吹雨打,入石三分的文字永遠會磨蝕。
圖11書法與石不可分割的,文字之美與石自然之美有機融合在一塊、渾然天成。
圖12兩件不起眼的祼石隨意一疊竟然也成了一副自然、粗獷、古樸的簡單的藝術雕刻。
圖13、圖14這些都是礦山開采中極不入眼的廢石,但經過竇付坤的巧思構圖,巧手制作卻成了發人深省的藝術作品,登入了高雅的藝術殿堂。大師的構思我們不可能揣摩清楚他所表達的藝術意境,但筆者認為如果石材人都象大師一樣把生產加工中點滴的廢石利用起來創造成藝術作品,不僅可以節約大量的石材資源,減少石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可以為社會節約大量的垃圾處理費用,減少石材廢料堆放之地。
竇付坤如是說:
我喜歡這一顆顆不起眼平凡的石頭,它們親自目睹了億萬年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更見證了我對家鄉的思念;我愿意以石頭為媒介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用自己的雙手去挖掘石頭內在的精神,詮釋它的靈魂,賦予新的生命。任何一塊石頭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它們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感情、自己的高度,是一個個會思考卻又沉默不語的見證者。
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宋偉光評價:青年雕塑家竇付坤,長期致力于對石材表現力的發掘,他的作品具有雕塑的本體性和藝術的跨界性。
賈平凹在他的《丑石》文章中寫道:
我常常遺憾我家門前的那塊丑石呢:它黑黝黝地臥在那里,牛似的模樣;誰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留在這里的,誰也不去理會它。只是麥收時節,門前攤了麥子,奶奶總是要說:這塊丑石,多礙地面喲,多時把它搬走吧。于是,伯父家蓋房,想以它壘山墻,但苦于它極不規則,沒棱角兒,也沒平面兒;用鏨破開吧,又懶得花那么大氣力,因為河灘并不甚遠,隨便去掮一塊回來,哪一塊也比它強。房蓋起來,壓鋪臺階,伯父也沒有看上它。有一年,來了一個石匠,為我家洗一臺石磨,奶奶又說:用這塊丑石吧,省得從遠處搬動。石匠看了看,搖著頭,嫌它石質太細,也不采用。
它不像漢白玉那樣的細膩,可以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樣的光滑,可以供來浣紗捶布;它靜靜地臥在那里,院邊的槐蔭沒有庇護它,花兒也不再在它身邊生長。荒草便繁衍出來,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銹上了綠苔、黑斑。我們這些做孩子的,也討厭起它來,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氣又不足;雖時時咒罵它,嫌棄它,也無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
人都罵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
“它是太丑了。”天文學家說。
“真的,是太丑了。”
“可這正是它的美!”天文學家說,”它是以丑為美的。”
“以丑為美?”
丑石“是的,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正因為它不是一般的頑石,當然不能去做墻,做臺階,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這些玩意兒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譏諷。”
奶奶臉紅了,我也臉紅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恥,也感到了丑石的偉大;我甚至怨恨它這么多年竟會默默地忍受著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種不屈于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
讀了賈平凹的《丑石》這篇文章筆者深有感觸,世上的所謂美與丑都是相對的,美到極處時風吹日曬丑;而丑到極處是則是美。
圖15與圖16是筆者拍攝于蛇口希爾頓酒店大堂里的用廢石做成的裝飾品。這些廢石材經過處理登堂入室了,而且進入了五星級酒店里,還有什么石材不能進入建筑里呢?關鍵是如何把那些廢的石材經過藝術構思、藝術創造成有靈魂的產品。
許多的人動輒以石材存在這樣的問題,那樣的問題把一些石材當成廢物處理,拋棄。
從本文竇付坤的這些石雕刻中筆者認為天然石材不存在所謂的等級、優劣,有價值與無價值,美與丑,只是不同的人對石材的不同理解、不同態度。
天然石材取自自然,歷經大自然的塑造、雕琢,其本身已經是一副巨大的石雕刻了,只是我們沒有發現石的靈魂而已。
竇付坤的這些利用天然石材本身特點而完成的雕刻作品取自于自然,未對其進行過多的粉飾,雕琢,卻成了有靈性,有靈魂的自然石雕刻。
由于筆者的悟性不可能與竇付坤的悟性相同,因此大師的這些石雕刻所表達的意義難理解, 也闡釋不清其中高深的藝術美學價值。筆者只是通過本文把大師的這些自然雕琢的石雕刻展示給石材同仁,希望這些石雕制品能打開石材人的思維,啟迪石材人的智慧,把每點石材發揮到極致,讓石材懂得石的靈魂!
作者:晏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