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徐佩根雕刻《雙龍硯》
蘇州石雕藝人徐佩根——澄泥石《雙龍硯》。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文房四寶之一,硯臺大約出現在公元前三四百年的戰國晚期時代。伴隨著毛筆的使用,好的硯臺就要求達到研墨耗時少、使研出的墨汁精良不受污染以及不損筆毫的特點。隨著人們審美觀的逐漸提升,硯臺的外觀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它儼然成為了一種具有高雅情趣的文房珍玩了。
22日,蘇州“四海藝家”雕刻工作室徐佩根歷時近3個月精心創作的石雕作品《雙龍硯》完工。該作品長45厘米,寬35厘米,厚10厘米,采用澄泥石精刻而成,畫面層次分明,作品頗具立體感和藝術觀賞性。硯臺左上角,一條飛龍在云中盤旋,和右下角一條小龍遙相呼應。
今年35歲的徐佩根屬龍,明年又是農歷龍年。從去年,徐佩根就開始構思創作“龍系列”澄泥石雕。據他介紹,龍是澄泥石雕中的傳統題材,他從15歲拜師入門做石雕,就開始練習做龍。然而,傳統“石雕龍”造型缺少變化,5年前,他開始嘗試“石雕龍”的創新。“這方雙龍硯是第一次采用圓雕技藝創作”,據介紹,一般的傳統澄泥“石雕龍”是采用浮雕形式,為了讓“石雕龍”飛起來,徐佩根特地選用了澄泥石中硬度最高、材質最細的“蟹殼青”原料,根據這塊材料厚度大的特點,徐佩根以圓雕技藝深雕細刻,兩條飛龍營造出近乎全立體的效果。僅立體龍頭的長度就達到10厘米,雕刻深度達到6.5厘米,成為作品最大的亮點,看去仿佛巨龍正騰云駕霧而來。
“光龍睛就醞釀了好幾天工夫”,在傳統澄泥“石雕龍”的基礎上,徐佩根對細節做了提升。不僅整條龍角、鱗、爪、身、鼻、耳、尾等特征惟妙惟肖,就連龍舌、齒,以及隨風飛舞的龍須,也通過“繡花”般的精細刀法展現出來。在“畫龍點睛”中,徐佩根更是反復琢磨刀法,最終通過寥寥三刀一氣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