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
1902年,27的詩人里爾克去給62歲的雕塑大師羅丹當助理,一心想要見到大師是何等的浪漫。然而里爾克見到的卻是一位整天孤獨地埋頭于畫室的老人。里爾克問羅丹:如何能夠尋找到一個要素,足以表達自己的一切?羅丹沉默片刻,然后極其嚴肅地說:應當工作,只有工作,還要有耐心。
圖為羅丹的“丹納埃”是一件大理石雕塑。表現的是一個少女,她蜷曲著身體,傾伏在一塊石頭上。但是這個優美的女人體卻被嵌在粗糙的無機的大理石上,好似一粒貴重的珍珠被含在老蚌的硬殼里,美得有點觸目驚心。
像羅丹這樣的大師,我們總慣性地認為是天才。他擁有接通神性和人性的敏感神經,可以發現美,表現美。一塊冰冷的大理石在他的雕刻下,能再現少女溫馨的肌膚、戀人纏綿的熱吻、乞丐悲苦的命運……人們從他的作品上看到一種強有力的語言,甚至在思想上感受到的內容超越了視覺上的。那種細膩而深沉的美,要通過一個凡人的思考和勞作呈現出來是何其艱難。
藝術家終其一生要完成的,是在堅硬的世道上找到一種可能,再將這種可能做到極致。詩書歌舞,繪畫雕刻無不如此。王爾德曾經這樣形容他一天的創作:我正在整理一首詩的出版稿,一個早上工作下來,我拿掉了一個逗點。下午,我又把它放回去了。正應了唐代詩人張祜的詩句“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
從感覺到作品的抽象輪廓到執行出來,中間有很大的距離,以及非常多耗體力耗心血的工作。唐代詩人賈島做了一首詩,詩成后又做了一首《題詩后》形容創作的艱難:“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耙磺Ф嗄赀^去了,人們記住了這苦澀又真誠的詩句,傳遞著對創作的尊敬,對追求完美的頂禮。
是什么支撐著藝術家們完成艱難而龐大的創作?恐怕只能是美。我們今天說的美學,是來自西方的意譯,它的拉丁文原意是“感覺學”。是說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有非常細膩的感受性,是在一個打開的狀態下,才能接收到美的頻率。羅丹認為:“藝術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在證明這一觀念。藝術家們就是憑著對美的那么一點偏執,讓創作在重重困難中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