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伊水的東西兩岸,香山和龍門山相對而立,好似一道天然的門闕,古稱“伊闕”,臨水崖壁上密如蜂巢的石窟就是著名的龍門石窟。
其中,西岸最大的洞窟為聞名于世的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大像龕,而東岸香山上最大的洞窟看經寺,出于文物保護的原因,已經鎖閉了六十三年,直到今年的三月十日才首次對公眾開放。
▼
香山看經寺
? 開鑿于安史之亂前的盛唐
? 窟高約8.5米 深和寬均約11米
? 為典型的禪窟 窟內無主尊佛像
是怎樣的稀世之珍,要如此的謹守保護?
先來看看下面這幅唐代的繪畫,與身旁矮小的侍從相比,羅漢身著寬袍大袖,面容圓滿慈悲,已經相當的漢化。而看經寺石壁上留存的二十九尊唐代羅漢浮雕,還帶有明顯的西域風格,體現了當時國力昌盛,文化交融的時代背景,為盛唐雕刻藝術的巔峰之作!
▼
看經寺內,東南北三面石壁上浮雕著二十九尊羅漢,全部為真人大小,像高約1.8米,氣勢非凡!他們按照漢字的書寫習慣從右至左排列,尊卑有別。
右起,阿難年少,臉龐渾圓,略高的迦葉則鑿刻成西域模樣的高鼻深目,他們手持帶有長柄的蓮花,相向而立,好像在說些什么。
阿難右手邊的羅漢面部輪廓分明,額高而飽滿。他左手持編法杖,右手持念珠,活像一位智慧老者。
浮雕多采取正面微側的角度刻畫,3/4的面部避免了正前和正側的單調感,眉目耳鼻的刻畫極具個性,達到了生動傳神的藝術效果。
手部的刻畫準確而豐富,有的靈巧柔軟,有的圓厚舒展。這一細節體現出當時手部已經作為表現人物的重要因素,其表達方式也已相當成熟。
龍門石窟看經寺內的盛唐羅漢浮雕塵封多年,終于得以一見。經過了一千多年的歲月,他們的喜怒哀樂似乎還留著余溫,讓所有靠近的人心有所動,觸手可及!
來源:廈門嵐巍 時光石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