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短時間內的火爆讓水頭一時間成為希望之城,這背后有著怎樣的無奈與茫然?又隱藏了多少危機?看得到的火熱背后或許將引發一場看不見的變革。
今年的水頭大板市場有些熱鬧。西有G324國道上西錦工業區的新成信國際石材中心重新開業,沿著世紀大道向東出發,福山工業區溪石三期啟動,濱海大道上中閩石材商城大理石專區商戶集中入駐,鵬翔石材城三期火爆招商……而從去年開始,麥石、弘一、創安等新市場的興建,幾個舊市場啟動擴容招商與改造升級全都不約而同地集中在了一起。整個水頭的大板市場比往年來得更加火熱。
在這些大板市場的入駐商戶和登記的入駐名單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全國各地的石材商。可以說,今年大板市場如此之火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這部分人群的遷移和回流。
“大部分集中在去年年底,早幾年前出去發展的那些水頭石材從業者現在陸續又回到水頭。”溪石國際精品展銷中心負責人陳昌志告訴我們,在溪石的商戶中,從省外回到水頭的就將近占了一半。不僅僅是溪石,澳盛、盛達,包括后期興起的幾個大板市場也都吸納了各地的石材商。
而說到回流,不得不提的一個話題便是各地石材市場拆遷,這是導致回流的直接原因。
打開百度搜索,輸入“石材市場拆遷”,“河北建材行業停產”、“隨州吳山、萬和大整改”、“北京石材市場拆遷”、“蘭州184家企業限停產”、 “華北最大石材市場搬遷記”、 “寶山區大場鎮整治滬太石材市場”、“天津國聯石材市場部分企業遭關停”……在環保之風的席卷之下,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石材市場皆難以避免拆遷整治之令。
矛盾在去年積聚爆發。強制性的環保政策之下,面對石材市場拆遷力度的加大和進程的加快,全國各地的石材商“一拆而散”,向著各自心中的聚寶地轉移。而有著“世界石都”的水頭,成為了他們轉移路線中的最大目的地。
在中閩三期招商登記的200多家名單中,從各地聚集而來的就占據了一大半。“四川、天津、北京、上海……基本上哪里有環保管制,哪里有市場拆遷,就有哪里的石材經營者外遷來到水頭。”中閩石材商城運營總監陳少博說道。
在這些拆遷中,有很大一部分被拆掉的是加工廠。在很多配套不齊全的石材市場,缺少了加工廠也就失去了支撐他們發展的基石。而在無止休的搬移中拽著一顆飄飄蕩蕩的心沒有著落,對大多數石材經營者而言,都是煎熬。“有很多人一開始抱著僥幸的心理,拆遷令下來的時候覺得是謠言,能過一日算一日,直至那天真的到來才措手不及,毫無防備之下只能選擇最安全的地方;有的人經歷了多次搬遷,最后是真的搬怕了,干脆離開原有發展多年的地方,另尋他方;還有的即使做好了外遷到附近工業區的準備,但一時間難以負荷那么大的投資,對市場行情也保持著觀望,抱著先過渡一段時間的心理尋找暫時的棲息地。”
種種原因之下,他們用腳步踏出了一條路線圖,那便是,來到水頭,回到水頭。
22年搬了9次工廠
去年年底,李泉進行了公司的第10次搬遷,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他離開呆了22年的成都,來到了水頭。
“成都本來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然而這次是真的離開了。”說完這句話,李泉沒有再繼續往下說。停頓的空隙里,他似乎陷入了回憶的思緒里,神情有些復雜,無奈、惋惜又摻雜著釋懷。
在成都從事石材行業的22年里,李泉的公司前前后后搬了9次。即使每一次公司都能找到新的位置落地,李泉的心卻始終懸著,“誰又知道這一次會撐多久,下一次又會搬到哪里呢?”對于李泉來說,這個過程實在太辛苦了。
李泉的這9次搬遷,基本上都是因為市場的拆遷問題。他告訴我們,石材行業是個特殊的行業,屬于大宗建材。早期老成灌路沿線的多數石材加工企業都在成都市確定的“198”規劃區域內,與城市發展不相適應。老成灌路沿線犀浦、土橋一帶石材企業多數無環保設施,存在廢水直排、粉塵超標等現象。同時,由于石材的加工場所離鐵路貨運站點較遠,也造成公路物流壓力大,致使附近交通運輸秩序混亂,“臟、亂、差”現象突出,毋庸置疑,在城市規劃整治時,石材行業首當其沖。
后來的幾次拆遷幾乎也都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李泉在市場里的鄰居商戶換了一家又一家,而同一市場的商戶每每提及也都苦不堪言。“投資建工棚、辦公室等花費都得數十萬,每一次搬遷就意味著一次嚴重的損失。之前我們的展廳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裝修,用了不到一年,市場收到拆遷指令,工廠停了加工生產,搬到了新建的石材市場,展廳也就作廢了。而且廠房設備和石材的搬遷耗時費工費力,人員安置困難都是每次搬遷要承擔的。”
“在很多大城市,如廣州、上海等均有正規石材市場,成都的幾大石材市場不是正在修建,就是不能滿足如此多商戶的入駐。”與李泉同行的一石材老板如是說道,早期在成都范圍內以專業出名的石材城集中在緊鄰郫縣犀浦鎮一帶的土橋附近,如福隆石材城、金府石材城和鑫精石材城。他從90年代開始在成都做石材生意,20多年間,他輾轉過多個石材市場,搬遷早已是家常便飯。如今在環保等政策的強壓下,想要找一個正規的石材市場也沒那么容易了。“如果不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建立正規的石材市場,這樣的矛盾還會發生。”
幾番掙扎和思量之下,李泉最終在去年決定轉移陣地,來到水頭。
水頭——新的希望
同樣在去年來到水頭的瑞軼石業朱勝楠,也遭遇著拆遷的強壓。
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上海的城市化建設一直在推進中。尤其是近幾年來,政府制定了嚴厲的環保政策,把一些重工業、定性為污染行業的企業,勒令遷出城區,生產加工聚集的石材市場、石材企業全部在遷移范圍。
面對來勢洶洶的拆遷令,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再費盡心思去找一個地方來承接石材產業顯然不是明智之選。“無奈之下只能撤出,往外遷。”朱勝楠告訴我們,奉賢區大葉公路的同福易家麗國際石材產業城、寶山區滬太石材市場、浦東恒大建材市場……接二連三地進行了整治或拆遷,石材經營者紛紛被迫搬離,搬到上海周邊城市,或別的石材產業基地,重新定位和規劃。
水頭和云浮是他們外遷的首選,還有承接上海石材產業的南通,都是他們轉移設點的目標地。在朱勝楠看來,這已經是必然的選擇。“我們在上海的生產加工已經停掉了,大板批發還保留了一個駐點。然后在去年將大部分重心轉移到了水頭和云浮。”
“水頭是中國最好的交易中心,最大的集散基地,在這里可以把石材生意做到全世界,市場比上海大很多。”朱勝楠認為,在國內其他地方的石材市場都還需要一個成熟期,而水頭早已是成熟的市場,不僅加工配套齊全,市場集中,秩序良好,交易模式相對健康,而且離上海也不遠,即使搬離上海對以前的業務影響也不會很大。
盡管去年決定搬遷是無奈之舉,但既來之則安之,來到水頭之后的朱勝楠開始了對新市場的布局,從東星大板市場,到海西石材城,再到華輝精品市場,每一步都經過精心考量。“市場拆遷,生意還是得繼續,畢竟石材還是要流動起來。以往因為業務合作也經常過來水頭,對水頭市場也有一定的調查了解,加上在朋友的幫助下,前期還算順利,算是另一個開始吧。盡管搬遷過程中會有一些損失,單運費就花了十幾萬。但是往長遠來看,這是值得的。”朱勝楠說道,來到水頭為公司增加了很多新客戶,大大超出了她的預期。這也是她在短短半年內就快速發展了三個駐點的一大原因。
今年以來,朱勝楠還在主營品種意大利木紋的基礎上,新增了寶格麗藍。“這個新品我們經過了兩年的沉淀,與意大利礦主簽下了10年的開采期。現在以水頭為基點,發散出去,我相信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在朱勝楠看來,今年石材市場火熱,整體剛性需求仍在,加上市場“好貨不愁賣”,對高品質的追求,以及在對接工程業主時對石材的普及和引導,都讓她對水頭市場抱有很大期望。
水頭——新的希望。這并不僅僅是朱勝楠單方面的看好,事實證明,遷移到水頭對大多數各地石材商而言利大于弊。以玉石為主要經營產品的李泉在來到水頭之后,在對市場進行深入調查后,入駐了某個專業的玉石市場。如今,隨著新客戶的積累,公司知名度也在提升。盡管對于習慣了成都慢生活的李泉來說,水頭的生活節奏實在太快,但看著一切正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或許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
而除了市場拆遷、環保問題的外因和水頭市場的環境優勢,信息透明化也是吸引大批各地石材商來到水頭的一大原因。
“信息時代之下,互聯網讓所有信息化都變得透明,在全世界買板變得更加容易。如此之下經銷商的角色陷入尷尬境地,大有被拋棄的趨勢。”業內人士分析道,以往許多外省的經銷商都是來到水頭做第一手的大板批發,再流通到各地市場,這中間產生了很大的價格空間。然而,現在生意越來越差,各方都在控制成本,在價格、品種等信息透明化之后,工程方、承包方也都很清楚他們要的品種和價位,需求量大的都在慢慢擺脫中間這個環節,直接來到水頭采購。顯然,經銷商奔赴水頭轉做批發商也并不那么難以理解了。
繁華背后的內憂外患
然而,大批各地石材商將事業重心轉移水頭所帶來的大板市場的繁榮景象又是否真的如表象一般?
鵬翔石材城總經理姚昌貴不這么認為。“從眼前來看,短暫時期內市場是一片紅火,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就未必了。”姚昌貴分析道,如今市場的好是遮掩性的,隱患就藏在這一場表象后面。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外地商戶入駐水頭對本地商戶具有一定的沖擊,在原本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隨著商戶數量的暴增,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對此,鵬翔石材城實行三年一簽的政策,不管租戶生意起伏,市場方都與商戶捆綁起來共進退,一方面應對各地商戶涌進水頭的侵蝕,另一方面減少在各個市場變動中損失的成本。
不過,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
水頭市場的回流與吸納,攪動的并不僅僅是大板市場,與之息息相關的還有礦山和加工廠。“大家都回來做批發商了,加工廠的生意也自然跟上來了;大家都跑到礦山上去買料,那荒料自然地漲價了;大家都在租架子位,市場位置全都租滿了。”有業內人士說道,水頭吸納了各地石材商,包攬下更多加工量和架子位,但其實真正的市場容量并沒有改變。在固有的體量之下,加工量的過度膨脹,庫存的不斷累積就很有可能帶來新一輪的產能過剩。當所有的環節都達到了一定的飽和狀態,那么迎接的將是一場泡沫。“到時候,市場一旦冷卻下來,買的人少了,賣的人多了,生意也就差了。于是大家又開始絞盡腦汁節省成本支出,為了節省一年幾十萬的租金,退回做加工廠,把大板放到加工廠里面;另一方面加工也減少了,面對沉重的實體負擔,唯有轉型,往哪轉?重新裝修一下,又變成了大板市場,靠租金來盈利……”這樣的連鎖反應似曾相識。這個教訓,石材人已經吃過了。“加工廠變成大板市場容易,市場要變成加工廠需要設備等大量投入,要轉變可就難了。如此發展下去,又是一場變革。”
而這一可能發生的變革又將與前兩年的不同。如果說之前的惡性競爭只是水頭的“內斗”,那么這次有可能爆發的便是集體式的動亂,戰場集中在水頭,競爭只會來得更加激烈。在優勝劣汰的規則下,退出石材行業的人或將增多,而兩極差異化將會更加明顯。
內憂之外,外患依舊存在。如今石材市場遍布全國各地,盡管大多數都還處于初期階段,水頭與這些市場相比更加規范,更具規模性,價格更具優勢,然而再經過幾年發展,當各地石材市場發展愈加成熟,配套齊全,形成規模化和標準化,加上消費者消費審美和消費水平的提升,那么到時候水頭的優勢是什么?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水頭是否也將會面臨大范圍的市場整治和拆遷?
眼前所見的風火之勢,究竟是市場回暖的表現,還是泡沫的幻影?爆發式的增長之下,如何把控可能失控的市場局面?在多次外力強壓和內部自崩體系之下,石材企業又該如何做好準備,未雨綢繆?未來水頭的地位是否還能一如既往……居安思危,這也是企業發展建設所要必備的品質。
來源:石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