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全新改版的《中國建材報》秉持專業立報、內容立報、深度立報和價值立報的理念,版面內容不斷出新,涵蓋了建筑材料、裝飾裝修、新基建與工程建設、固廢利用、產業科技、大國工程、國之優材以及數據、資本等專業版塊。
為進一步拓寬行業宣傳渠道,擴大行業社會影響力,協會與改版后的《中國建材報》攜手推出石材專版,為行業提供更廣闊的媒體服務平臺。
2022年7月11日,《中國建材報》頭版刊登了對中國石材協會常務副會長齊子剛的專訪,題為《存量做優做強,綠色和諧發展》。齊會長在采訪中介紹了協會近年來在推進行業綠色礦山建設、清潔生產、減污降碳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行業取得的長足進步。面對雙碳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齊會長指出石材行業“十四五”規劃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始終,協會將引導行業把存量做優做強,使行業獲得持久發展的動力。倡導樹立 “礦企和諧”“礦民和諧”的發展理念,加大綠色礦山工作推進力度,實現石材礦山的可持續發展。
同期,《中國建材報》裝飾裝修專版報道了石材行業落實建材下鄉活動,協會秘書長孫衛星及首批獲得綠色產品三星認證的鵬翔、東星、利升、中旗及環球經典五家企業代表受邀,圍繞綠色建材下鄉活動對行業的影響發表意見,并對爭取政策支持、推動活動落地提出了建議。
近年來,中國石材協會在推進行業綠色礦山建設、清潔生產、減污降碳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行業發展格局不斷變化,面臨著機遇和挑戰。石材產業如何在保持戰略定力的同時與時俱進?產業格局將出現哪些變化?日前,中國石材協會常務副會長齊子剛接受了《中國建材報》記者專訪,為處于調整期的石材產業出謀劃策。
厚積薄發
產業數量質量雙提升
記者:我國石材產業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其資源優勢已逐步轉變為經濟優勢,有力地推動了建材建筑行業的發展。在環保壓力增大、疫情反復的當下,國內石材產業的現狀如何,產業發展發生了哪些明顯變化?
齊子剛:通過這些年的快速發展,石材行業不但在數量上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效益也有了大幅提升。按統計口徑,石材年產量基本維持在10億平方米左右。而且,行業的技術裝備水平也得到極大提升,包括智能化設備、產品加工精度、應用領域拓展等各個環節。一直以來,石材產業以工裝為主,比如賓館酒店、機場、鐵路、高鐵站,近十幾年以來,國家高速鐵路發展非常快,高鐵車站的建設需要大量石材,主要是站房的主體結構,內裝飾和站臺地面的應用,因此高鐵的快速建設讓石材行業的發展得到很大的提升。
石材行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頸。一方面是環保要求越來越嚴,石材行業發展受到影響和限制,特別是礦山這部分,雖然我們在推進石材行業綠色礦山建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遠遠不夠。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也由增量式發展轉向注重質量、注重效益的發展,這對石材行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可以說,目前石材行業處于調整期。
記者:環保政策趨嚴和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對石材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齊子剛:三年來,疫情對石材行業影響確實非常大,石材行業是外向型產業,在我國建材行業中,石材是進出口最活躍、貿易量很大的行業。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出現的運輸不暢、運費提高等阻礙了物流,石材進出口都受到一定影響。
在環保方面,其實石材行業很早就開始提倡環保理念和綠色發展,一是要發展綠色礦山;二是要改變一提到石材生產就是臟亂差的固有印象。早在2011年,協會就出臺了《石材行業清潔生產技術規范》,這些具體要求就現在來看,其規定的指標也是比較高的,協會一直號召企業積極參與進來。因為我們認為,石材作為美化人們生活的高檔裝飾材料,在給人們創造美好生活條件的同時,石材的生產過程也要做到清潔生產。然而,當時大部分石材企業是達不到標準的,當然,經過了十年的發展,現在有一批大企業基本上達到了這些技術要求。
產業發展不求做大但求做好
記者:隨著環保壓力的增大和產業格局的調整,石材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齊子剛:天然石材的取得本身是一個物理加工的過程,沒有化學反應,生產過程會出現粉塵,但粉塵量是可控的,所以我們提出了清潔生產的理念,實際上也就是一個綠色發展的過程。今后無論是在礦山還是石材生產方面,甚至于應用的環節,我們都會貫徹環保理念,這是石材行業未來首要的發展方向。
我們在制定石材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的時候就把倡導綠色發展貫穿始終,制定規劃的指導思想就不能像以前一樣考慮如何做增量,而是把存量給解決好,發揮石材最好的應用效果,把存量做優做強。我覺得對石材行業而言,今后的發展不一定要做到多大,但是一定要做得更好,這樣行業才能獲得一個持續長久的發展。
記者: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石材行業采取了哪些具體的措施對企業加以引導?類似于廣西岑溪的模式是否有進一步推動的可能?
齊子剛:一方面,我們以推進清潔生產的標準作為長期的、主要的抓手,特別是重點抓住產業園區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石材行業主要是集群式的發展模式,在同一個地方集中一些企業,因此,園區的建設規范很重要。2013年左右,我們頒布了相關的規范,后來在此基礎之上,推出了生態園區的建設標準,也就是說在過去園區建設標準之上,又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
具體而言,某個地方要建石材產業園,生態環保一定要先達標,今后我們還會引入第三方認證機構來評定園區是否達到生態園區的標準。生態園區的評定標準是我們在2018年提出的,2019年準備做一些試點,但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具體的推進工作還沒能全面展開。
從行業企業的規范方面,石材行業超過99%都是民營企業,我們的規范標準對國企民企都是一視同仁、一個要求。當然,在標準執行過程中,企業的認知程度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企業會做得比較好,比如我們的清潔生產標準制定出來后,環球石材就按照標準進行整改,逐條解決了工廠存在的問題,環球石材天津工廠大概花費了1500萬元進行改造,粉塵控制達到標準要求,對行業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應該說我們一些行業大企業,在這些方面跟國外沒有差距,甚至個別企業還會比國外企業做得更加到位。
另一方面,就是在礦山環節,我們配合自然資源部起草了《石材行業綠色礦山建設規范》,因為疫情的原因,這個標準公示后至今還沒有正式發布。這是一項行業標準,等到自然資源部批準發布后,我們會開始大規模的宣貫工作。基于石材集群式發展的特殊模式,這些年我們主要和石材產地的政府、園區管委會加強合作,包括給他們提供一些培訓,做政策解讀和引導。比如,去年我們在廣西岑溪石材展期間,專門組織專家到岑溪的石材礦山去會診,石材是當地的重要產業之一,政府還是比較重視的。在國內像岑溪市這樣的地方還很多,如湖北的隨州、麻城,廣西的賀州、忻城,貴州的安順,內蒙古的鑲黃旗、阿拉善,山東的五蓮等地,我們和這些地方政府都有緊密合作,標準發布后,還會有更深層次的合作。
提倡礦企和諧貫穿綠色發展
記者:石材礦山的開采、修復對于綠色礦山的發展至關重要,疫情對于產業發展的影響也十分明顯。在多重壓力下,行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協會對礦山未來的發展有哪些規劃?
齊子剛:疫情對石材產業的影響確實非常大,很多工作今后肯定會有變化。所以我們也在探討,疫情過后我們的行業怎樣能夠有一個更好的發展?作為石材行業來講,我覺得當前最重要、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怎么實現綠色發展。因此,我們的主導思想是保護性開采。比如說礦山開采,邊開采邊恢復,在開采的過程當中,我們實際上做了很多的工作,每一個環節我們都有嚴格的規范要求。從前是粗放式的、用炸藥開采,到現在有了現代的技術裝備后以鋸切的方式開采,是很大進步。石材被切下來以后,礦體怎么恢復?開采后如何更加環保地運出,不給當地百姓造成更多的困擾?這都是我們著力解決的問題。按照綠色礦山的標準,我們提出 “礦企和諧”“礦民和諧”,包括礦山的復綠,這些方面都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目的就是實現石材礦山的可持續發展。
記者:今年3月,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出臺關于綠色建材下鄉活動的通知,您認為這對于未來石材行業的綠色發展會起到怎樣的促進作用?
齊子剛:綠色建材下鄉的活動對行業而言是非常好的,和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提出的“宜業尚品、造福人類”的發展理念一脈相承,都是綠色建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持續把這個理念宣傳貫徹下去。
石材行業分為兩部分,天然石材和合成石材。一般我們以天然石材為主,那么天然石材本身是綠色的、自然界的,從產品角度看,天然石材就是綠色建材產品。合成石是行業的另外一部分。合成石又分為無機型和樹脂型,無機型合成石用水泥做黏合劑,它不存在環保問題。樹脂型合成石就有這方面的要求了,樹脂的選擇決定了其是否綠色環保。石材行業要推廣綠色建材主要就集中在合成石企業,特別是樹脂型合成石企業。目前我們已經有五家合成石企業通過了綠色建材產品的認證,因此在行業內提倡企業使用環保樹脂。
綠色建材下鄉活動對石材產業,特別是人造石產業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希望通過活動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從生產到成品,甚至是后期的循環利用,從各個環節共同促進,讓行業成為真正綠色健康的產業。
本文原載于《中國建材報》7月11日1版
中國建材報記者:陶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