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中國玉器加工有多久遠?桐廬發現史前玉石器加工場,遺址主體年代距今5000多年
富春江支流分水江流經桐廬縣瑤琳鎮潘聯村時,來了個U字形的大拐彎,那里便形成了一個三角洲臺地。方家洲遺址就在這一臨水的臺地上。兩個月來,考古工作者在方家洲遺址挖掘出一個新石器時代玉石器加工場。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第一個既加工石器又加工玉器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發掘取得重要收獲
2009年4月,桐廬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隊在對該縣瑤琳鎮潘聯村開展文物普查時,發現了方家洲遺址。普查隊通過地表采集等情況判斷:遺址大致沿分水江呈條帶狀分布,從采集的遺物初步判斷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玉石器加工場。
2010年10月,經過國家文物局的批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桐廬縣博物館聯合組隊對方家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申請發掘面積800平方米。目前有效發掘了400平方米左右,并取得了階段性的重要收獲,已可確定方家洲遺址是一處距今約五六千年的玉石器加工場。
目前正在發掘的區域總面積為1200-1800平方米。出土發掘的石器加工工具主要有石錘、石砧、磨石等,其中含粗石英的磨石數量最多,形態多是橫截面為多棱形的棒狀。石器半成品和殘次品主要是石錛,且主要以體形修長的斜脊式為多。另外還有少量石斧、石刀、石鉞等殘件出土。
專家推測加工場龐大
石英質地的玦從原料到成品是方家洲遺址階段性考古的又一重要收獲。在我國境內,方家洲遺址的玉玦制作遺存是繼澳門黑沙遺址制玦作坊之后的又一重要發現,也是對余姚田螺山遺址河姆渡文化時期葉臘石管、玦制作工藝材料的進一步補充,在早期玉器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方家洲遺址瀕臨分水江,石器加工工具、加工對象就地取材,就目前考古發掘,石材主要有石英巖和石英砂巖、角巖、流紋巖和少量凝灰巖,除了加工工具、土坯和半成品、殘次品和少量成品外,大量的是打制過程中的廢棄石片。在考古發掘現場,目前已發現4處紅燒土遺跡,專家據此大膽推斷,當時從事石器加工的人員密集,燒土坑主要用于生活范疇(形似民間的簡易“灶頭”),此處可能為一處集聚了眾多人員的大型玉石器加工場所。
浙江古文化的搖籃
從方家洲遺址目前的遺物出土情況判定,遺址主體年代相當于浙北地區的馬家浜文化晚期——崧澤文化階段,距今約5900-5300年。但從現有發掘成果看,該遺址文化性質獨特,文化面貌上地域色彩明顯,具體異同情況有待進一步挖掘、研究確認。
據考古挖掘的領隊方向明介紹,方家洲遺址所處的年代約距今五六千年,也正是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繁榮興旺的時期,本次發掘也是錢塘江中上游這一時期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面貌的第一次較大規模揭示,進一步證明,錢塘江流域也是浙江古文化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