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寶興縣長呼吁廣東企業幫扶重建石材產業
寶興縣的漢白玉礦享譽中外,在以鍋巴巖為中心連綿40多公里的區域,儲量達17億立方米。寶興縣已是全國知名的“石雕之鄉”與漢白玉產地。石材開采和加工業是當地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4·20地震”發生后,石材產業損失慘重,對于相對發達的廣東云浮石材加工業,寶興縣長發出邀請,歡迎廣東企業家到當地幫扶。
在寶興縣、廬山縣的一些石材廠,許多巨石矗立在工廠的院子里,倒下的只是其中一塊。石材廠老板李華默默地坐在工廠的空地上。地震過去了幾天,他的辦公室仍是一片瓦礫,天花板掉下來,砸在辦公桌、椅子和地面上。他的遭遇成了地震中遭受嚴重損失的寶興石材業的一個縮影。
“目前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恢復生產。” 李華在寶興縣靈關鎮和蘆山縣各開了一間石材加工廠,還擁有寶興縣的一座漢白玉礦山。
地震發生后幾天,李華都不知道礦山的具體損失,只知道兩名守礦的工人沒事。他初步估計自己在這次地震中直接損失約1500萬元。
地震當天,余世友遠在成都。余世友是寶興最大的石材企業漢龍石材的總經理。地震那一刻,他正在家里看電視,妻子感覺地震后立馬拉著他跑進廁所。
不過經歷過“5·12地震”,余世友顯得“非常鎮定”。等到地震過后,他再次打開電視,“看到雅安發生大地震,我一下子就慌了。馬上下樓采購物資,就往寶興趕。”當晚,余世友徒步走進寶興縣靈關鎮,漢龍石材的總部就位于鎮上。
到達公司后,余世友發現大量設備在地震中受損,但好在沒有人員傷亡,礦山上也沒有發生意外。
“地震后,許多員工的家里受損嚴重,房屋無法居住,公司便讓員工回家安頓好家人。”在震后,公司全線停工,但員工的工資照發。“直接經濟損失估計有三四千萬元。”余世友說。
“靠山”
中等廠年產值過千萬元
其實,對于地震李華并不陌生,1976年,他剛好在唐山當兵,還參與過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從部隊轉業后,李華被分到銀行工作,1989年,他下海經商做起了石材生意。
說起當地石材工業的歷史,李華說,上世紀80年代,蘆山就有了石材加工業。1992年,他就在蘆山從事石材經營,主要產品是花崗巖,“當時蘆山出產的‘中國紅’是品質最好的花崗巖,但現在這種礦山已經絕跡了。”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蘆山從石材開采業慢慢轉變為石材的精加工業。
寶興縣的石材工業幾乎與蘆山同步,最開始主要是賣“荒料”,即將開采出來的石材原料轉賣到廣東云浮和福建水頭等地精加工。“從寶興售價每平方米200元的板材,在廣東云浮加工后,可以賣到每平方米300元。我們這里的加工技術還是比不上廣東。”
李華稱,青花漢白玉景觀石是寶興縣的特產,這種石頭上有天然紋路,好的石頭上的紋路如山水畫、動物畫。一塊十多噸到幾十噸的巨石,根據形狀、紋路不同,售價不等。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都有。前段時間他剛賣出一塊巨石,以28萬元成交。
除了銷售打磨好的整石外,李華還生產石頭板材和一些成品,板材每噸200~300元,成品每噸1300元~1500元。2011年,李華一年的產值有兩三千萬元,在當地屬于中等規模的石材廠,他總共雇了近60名工人,“計件工資,平均月薪五六千元,干得好的可以拿到上萬元”。
“吃山”
曾因汶川重建市場興旺
李華說,寶興的漢白玉礦山都在高山上,平均海拔約3100~3200米。開采漢白玉時,一般是先放炮,即用炸藥炸開山體,再開成噸料,然后運下山。上礦山的路都是由擁有礦山開采權的企業自己開挖。
“都是崎嶇不平的懸崖路。路上有很多急彎,路邊就是懸崖。大貨車開上去很考驗司機的膽量和水平,10公里的路一般都要開七八個小時,而且40噸的車只能拉20噸的石頭。一般是今天上山,明天下山。”
2007年,李華花了近1000萬元買了一座礦山,現在市場價值約三四千萬元。
盡管礦山的價值水漲船高,但李華并不能直接變現。
“國家規定礦山不能轉賣,否則將被收回。”要想擴大生產規模,只能是找人合伙經營,這也成為了寶興縣許多礦山主最常用的經營策略?,F在,李華的工廠有4個股東,都是2011年和2012年入股的。
李華介紹,如今,寶興約有六七成的礦山被外地人買走,其中還有臺灣商人。原因一方面有些人開采資金不足,另一方面國家要求規范化管理、開采,不能放炮。礦主們只能靠賣股份來融資。
漢龍石材有限公司是寶興縣最大的石材企業。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不久,四川漢龍石材有限公司注冊成立,幾名四川老板合資6000多萬元在寶興買下三座礦山。“之后逐年的投入以億為單位。目前企業已經投資超過3億元。”余世友說。
由于汶川災后重建的巨大需求和全國火爆的地產開發,曾一度讓寶興的石材工業迅速升溫與發展。
難題
開采工藝落后待升級
李華說:“現在要求礦山開采不能放大炮,只能放小炮,就是不能搞毀滅性開采。以前有的礦山100立方米石頭被炸下來,10%都用不到?,F在是用專業爆破方法,先炸開一條縫,然后再用爆炸力往前推或是用繩劇割開。”
李華曾有一次到意大利考察,“相比人家,我們的開采工藝太落后了。”李華說,在意大利的一些礦山,是先用直升機把大型設備吊到山頂,然后用大型水割機,把石頭割成一塊塊,用索道運下來。根本就不用放炮。
“國內有很多大老板,但真正要投入開采工藝,還是投不起。一些大老板只是資產多,但真要拿出一兩千萬元現金還是拿不出來。”
李華建議,要提升開采工藝,還是要走集團化。將人力、物力、財力、技術、作業面都規范起來。
對于行業面臨的開采工藝瓶頸,余世友也有深有同感,打造先進的開采作業面“需要在投資方面花大力氣,基本上需要以億為單位進行投入”。
他表示,目前漢龍的融資面臨比較大的困難,一些資金是銀行貸款,需要逐步進行滾動投資。公司正在建設一個石材工業園,“我們不急于把石礦都挖掘出來,而是進行廢物綜合利用,這樣才有利于環境保護。”
重建
歡迎廣東企業來幫扶
地震對于石材產業影響有多大?
李華說,廠房要重修才能恢復生產。另外,從去年開始,他的生意就下滑得厲害,前年銷售了2000萬元,去年只有800萬元,主要是受國家宏觀調控對房地產業產生影響。
今年市場啟動得也很慢,本來4~6月是傳統的銷售旺季?,F在受地震影響就更大了。
經歷此次地震,礦山已停工數日。余世友在話語中透露出幾絲擔憂。他 說,寶興縣素有“中國石雕之鄉”的美譽,石材工業是政府非常重視的一塊。災后還是要盡快恢復生產。
廣東云浮的石材加工業比較發達,許多寶興的石材企業都在云浮設立了辦事處。但余世友透露,企業員工的技術水平比不上廣東工人。我們的技術工人還有很大缺口。之前公司已經派一部分學徒到廣東、福建學習。
寶興縣縣長馬軍在接受本報專訪時稱,地震中寶興縣的許多建設項目被摧毀,只能從頭再來。
“我們的信心和目標都不會變。呼吁廣東的企業來幫扶我們的特色產業和石材加工業。我們會不留余力地做好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