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惠安石雕的轉型、崛起、突圍
惠安——一個盛放千年、聞名世界的雕藝之鄉,從歷史深處走來,在與現代文化思潮、技術手段、時尚追求的碰撞中,革新求變,不斷延伸雕藝產業鏈,開拓著全新的發展空間。隨著石雕產業的發展,惠安當地企業越來越注重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探索,希望能夠把藝術的靈魂注入石頭、木頭里面。
惠安雕藝,在智慧與巧手中,在延伸變革中,正實現華麗之變。
A一家石雕企業的轉型
惠安東部重鎮崇武,一個著名的旅游古鎮,一個作為中國南海與東海氣候分界線而人盡皆知的名鎮,而世代相襲的雕刻產業,更讓這個海濱小鎮充滿魅力。
人間四月天,草長鶯飛,到崇武的游客熙熙攘攘。他們大多沖著古城和惠安女風俗而來,但也有不少人是因為對崇武雕刻情有獨鐘。
4月13日,在靠近崇武主街的昱泓寶典展館門口,一批又一批游客前來參觀、欣賞雕藝杰作。一位西安游客說:“看完崇武古城,再來參觀這個集石雕、玉雕、木雕于一體的展館,零距離接觸惠安雕刻藝術,真是大開眼界,別有一番收獲!”
昱泓寶典展館展示的,不僅有傳統惠安石雕藝術精品,更有大量構思巧妙、雕工精湛的玉雕、木雕作品,清晰顯示出惠安雕刻產業鏈延伸變化的軌跡。展館主人叫王新陽,今年46歲,出身雕刻世家,15歲便隨父學習雕藝,迄今已在雕刻行業摸爬滾打了30多年,見證了惠安雕刻產業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歷程。
從上世紀80年代至新千年頭十年間,王新陽創辦的豪陽石材公司銷售額在1億元上下,但在他不惑之年開始遭遇發展瓶頸。如何突破傳統的思維,走出石雕的局限?如何實現雕藝產業的轉型?對石頭有著天然感情的企業家兼雕刻藝術家們,憑著雕藝技術優勢,一腳堅守石雕,一腳扎進玉雕、木雕領域,終于闖出一片新天地。
從2009年起,王新陽和他的創作團隊,花了5年時間,研發、設計出中國龍、東方神獸、十二生肖等6大系列玉雕、木雕新品,先后亮相雕刻界,廣受好評,被譽為他的轉型力作。去年底,由王新陽的新公司昱泓工藝有限公司選送的“龍生九子”、十二生肖等系列玉雕、木雕作品,在第二屆中國雕博會上一推出,即引起轟動,十二生肖玉雕精品在現場被搶購一空,江蘇一家收藏公司展會未結束就專程趕赴王新陽在崇武的公司總部考察,簽下總價300多萬元的訂單。
王新陽是土生土長的崇武人,早年擅長宗教及建筑用各種雕刻設計,尤以設計龍柱、龍形雕刻品聞名海峽兩岸。在他的昱泓展館里,花神的嫵媚多姿、仕女的典雅高貴、壽星的祥和仁慈等,與玉的靈秀溫潤、木的柔軟質樸相結合,賦予玉雕、木雕作品精微細致的神采儀態,勾攝人心。
“我做了30多年石雕,這些年一直面臨石材資源枯竭、污染嚴重、人力成本高、利潤下降等問題。為了讓企業保持活力、持續發展,在政府引導下,我堅定了轉型的決心。”王新陽告訴記者,惠安的雕藝技術傳承千年,聞名遐邇,從石雕向玉雕、木雕及貝雕、瓷雕延伸,創造更高的附加值,是必然的選擇。以佳木良玉作為材質雕刻藝術品,對雕工要求更高,附加值也更高,議價空間更大。同樣面積或體積的玉雕、木雕作品,價格可能是石雕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縣委縣政府出臺了多項扶持政策,讓我們創新轉型更加有底氣、有信心。”他說。
B一個大師群體的崛起
在2012年11月舉行的首屆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的工藝大師雕刻藝術精品拍賣會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黃泉福創作的漢白玉“祥云觀音”經過幾十輪競價后,以480萬元落槌,成為成交價最高的作品。
“在大師時代,最能體現出大師價值的就是大師個人的創意理念,他們對產品外形、藝術性和內涵的表達,都直接影響著作品的評價。”黃泉福說。
大師時代,是以藝術大師為主導、以富有創意的優秀作品左右經濟價值的時代。在惠安,一批崛起的藝術大師,正把當地雕藝產業演變成令人矚目的“大師經濟”。
黃泉福說,大師是重要的品牌源,但不論企業或大師品牌的發展,都要依靠經營來維持。“我公司開發的系列產品,最初幾個不同型號的作品由我親自完成,其他的由開發團隊來做,當然價格會因為作者的不同而有差異。這樣既能大量生產,又能滿足高中低不同的市場需求。”他說。
目前,在惠安雕藝企業營銷過程中,不少企業借助工藝雕刻大師的設計創新來提高雕刻作品的藝術價值。大師級的藝術家在好材料的基礎上,善于融入其獨特的創意特質,價值不言而喻。目前,藝術大師作品受到市場普遍追捧,大師品牌為“大師經濟”的崛起起到了推動作用。以第一屆中國(惠安)國際雕刻藝術品博覽會雕藝精品拍賣會為例,17位惠安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及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推出雕藝力作72件,63件成交,現場成交金額達1924.5萬元。
“大師的創作理念和技藝,賦予了作品更高的藝術性和附加值。他們的精品值得收藏,升值空間大。這是惠安大師作品拍賣會成交率高的關鍵。”一位雕藝收藏家說。
2012年和2013年在惠安雕博會上連續兩屆舉行的專場拍賣會上,拍賣作品成交率達87%,這些作品均出自惠安本土工藝大師之手。可見,在惠安,工藝大師開始呈現群體的影響力,得到雕藝界、收藏界的高度關注。
大師群體的出現,是惠安雕藝產業的一筆重要財富。截至去年底,惠安縣擁有石、木、玉雕等雕藝企業900多家,從業人數超過10萬人;擁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2人、石雕藝術大師6人、木雕藝術大師2人,省工藝美術大師17人、省工藝美術名人48人,中、高級工藝美術師600多人,雕刻世家23個;擁有福建省著名商標的雕藝企業10家。惠安雕藝產業“大師經濟”漸成氣候。
正因為大師群體樹立起惠安雕藝在國內外雕刻界的品牌美譽度,世界一大批具有標志性的雕塑,選中惠安雕藝家。美國馬丁·路德·金大型雕像、湖南長沙橘子洲頭青年毛澤東大型雕像、上海世博會福建館石雕展品《惠安女》、金門鄭成功大型雕像……這些形象生動、風格多樣、頗具影響的作品,皆出自惠安雕藝大師之手。
依托大師群體,培育“大師經濟”,已成為惠安縣提升文化內涵、推動雕藝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該縣通過雕藝節、雕藝班等載體,開展評選惠安雕藝突出貢獻獎、藝術成就獎、新人獎、雕刻世家等活動,鼓勵企業家、雕刻世家申報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設立人才培育基地、學生實踐基地、大師創作基地,申辦雕刻藝術傳習中心,薪火相傳,構建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梯隊。
“打造大師文化企業,就是要發揮惠安雕藝大師群體專業優勢和領軍示范作用,”惠安縣縣長洪于權表示,“以大師的智慧創造帶動大師文化企業發展,讓大師文化企業帶動整個行業,提高競爭力,進而引領雕藝行業轉型提升。”
C一個傳統產業的突圍
惠安雕藝,源于古代黃河流域的雕刻藝術,融中原文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于一體,是中國南派雕藝的代表。惠安先后被授予“中國石雕之都”“中國雕藝之鄉”等稱號。2006年,惠安石雕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去年11月,惠安被中國民間藝術協會授予“中國雕刻藝術傳承基地”稱號。
經過1600多年發展的惠安雕藝,目前已形成集設計研發、加工安裝、銷售服務等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并延伸拓展出玉石雕刻、建筑裝飾裝修產業,成為全國雕藝產業規模最大、生產加工能力最強、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惠安雕藝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中東、歐美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3年,全縣雕藝行業實現增加值逾50億元,占全縣GDP約13%;規模以上石雕企業產值超160億元,雕藝產品出口占全國同類產品四成以上。
但作為一個脫胎于傳統工藝的產業,惠安雕刻產業大部分企業長期局限在石雕領域,如何在市場競爭中永葆活力?
創新、創造、創意,是惠安雕藝拓寬發展空間的主動力。大師群體的涌現,就是最引人矚目的亮點。惠安縣委書記肖漢輝說,培養大師、扶持大師,推動“大師經濟”發展,是惠安雕藝產業的戰略選擇。去年,該縣出臺了雕藝產業扶持政策,計劃在十年內創建大師工作室、雕藝創意創作機構各100個。目前,已在黃塘聚龍小鎮規劃建設一批較為集中的大師工作室,從雕藝領域拓展到碑石、建筑工程一體化領域,逐步實現“家家戶戶都是工作室”的設想。縣里還通過財政補貼,鼓勵雕藝技術人才參與大師評定,制定出臺《雕藝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石、木雕作品版權保護工作方案》,推動雕藝大師隊伍不斷壯大,保障大師合法權益。
為加快打造大師文化企業,去年惠安縣出臺《大師文化企業評選管理辦法》,根據有實力、有品牌、有規模、有市場、有前景、有潛力和新科技、新創意、新材料的評選要求,評選文化產業發展“強”、“佳”、“新”星級企業,認定了首批17家大師文化企業。這些企業在項目審批、資金補助、貸款授信等方面,可得到重點發展扶持。
在惠安雕藝界,近年流行著一個新概念——整體解決方案,其內涵是雕刻企業同時介入工程建筑領域,成立相應的工程建筑公司或古典園林建筑公司,承接有特殊審美要求的城市公共建筑、園林建筑的整體工程。
惠安日晟石業公司就是這樣一家新型企業。董事長蔣杰雄說:“以前公司只注重個體雕塑,如今在加快轉型發展中,學會了做更豐富的產品。”日晟公司已成為一家集設計、生產、安裝一體化的石雕藝術作品創作企業,承接的工程項目在臺灣就有上百個,日月潭文武廟是其中經典之作,島內各界盛贊其“雕工精美、造型壯麗而有非凡氣象”。
進入建筑領域,使惠安石雕實現利潤和產值雙豐收。走過20年的共榮石業公司,就在不斷延伸關聯產業鏈中,實現了華麗轉型。1995年,日本墓石產品十分緊俏,國內大多石材企業都在加班加點生產墓碑石,共榮公司卻一反常規,挺進石刻市場,產值一下子從幾百萬元增至2000萬元。2002年,中國房地產業趨熱,共榮又嗅到商機,把主要精力轉到開發建筑用的異型石材上。幾年后,共榮申請到國家一級建筑裝修資質,成為集石雕石材加工和建設施工為一體的復合型企業集團,年產值一舉突破2億元。公司不僅掌控了石雕加工生產、裝飾裝修等所有環節的利潤,還拓展了土建、木作等環節的利潤空間。如今,共榮正籌備上市,謀求更大發展。
在同時擁有一家石雕公司、一家古建園林工程公司的王經民看來,石雕業的發展應努力拓展建筑幕墻、城市雕塑、園林景觀等業務,把惠安雕刻藝術融入建筑修飾之中,這樣既可擴大惠安雕藝產業的市場,又可提升建筑產業的文化內涵與經濟價值。王經民舉例說,一家中等規模的石雕廠若只做石雕產品,一年產值不過幾百萬元,但如果具備園林古建一級資質,進入園林古建領域,每年產值至少千萬元。
“市場需求的大小,決定了產業發展規模的大小。”惠安縣石雕石材同業公會會長、豪翔石業董事長蔣細宗告訴記者,過去僅僅依靠墓碑、工藝品這樣的小市場,惠安石雕很難做大做強,現在越來越多的雕刻企業拓展產業鏈,走與建筑產業相結合之路,促進石雕業與建筑業兩大產業共榮發展。惠安不少企業正是在這樣的開拓探索中,實現從材料雕刻到建筑設計、施工、安裝一條龍的經營模式,增強企業在終端市場的競爭力。對此,惠安縣政府也給予支持,鼓勵企業申報園林古建、建筑幕墻、裝飾工程等施工專業系列資質,對新獲得或重新就位的一、二級資質的企業,也給予相應獎勵。
雕藝之花,為何常開不敗?
從傳統石雕,到向木雕、玉雕、貝雕等相關雕刻領域延伸,從單純雕刻,到強勢介入園林古建、工程設計、施工、裝飾等建筑全產業鏈,惠安雕藝產業,在一次次創新求變中,完成了華麗轉身。
雕藝產業,是惠安最大的支柱產業和涉及人口最多的民生產業,歷來有“雕藝興則惠安興”的說法。
惠安雕藝為何能代代傳承,于今更加弘揚光大?其奧秘,既在于良好的成長土壤,更在于善隨時代之變而創新。
惠安雕刻源遠流長。古代,雕刻為工匠謀生的技藝,雕工大多出于民間。在惠安這個缺水澆灌、農耕條件艱苦之地,工匠是社會的支柱,是家庭的脊梁,備受尊重。雕刻作為建筑的配套,歷來頗受重視。改革開放后,當地政府制定出臺了諸多扶持政策,使以建筑聞名天下的惠安,雕刻工藝、產業協同發展。正是由于根植于惠安這片產業傳統深厚的土壤,雕藝之花,開得分外妖嬈。
除了社會土壤好,雕刻藝人善于創新創造,特別是當代雕刻藝術家、企業家靈活變通,立足于雕藝而不拘泥于藝術,挾一技之長,馳騁于石雕、木雕、玉雕等眾多雕刻領域,使古老的雕刻藝術綻放出新時代的光芒,價值獲得極大提升。更可貴的是,當代惠安人跳出了雕刻的狹小天地,打造出雕刻與建筑結合的全產業鏈,顛覆了1000多年來的雕藝產業經營模式,賦予雕刻產業全新的生命力。惠安雕藝從此迎來完全不同于傳統的產業格局,惠安雕藝與建筑的優勢,像一對孿生兄弟,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成為附加值更大、競爭力更強的產業。
惠安雕藝之花常開不敗,另一個奧秘,是人才濟濟,大師云集。一個地方發展模式可以被模仿,但一個地方的文化、大師群體很難被完全復制,這就是惠安在競爭激烈的雕藝市場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原因所在。
這些大師級人物,雖然不像娛樂明星那樣被追捧,但在中國雕藝界、收藏界,他們每一件作品的問世,往往能引來關注的目光。一位收藏大家對記者說,大師群體是惠安最寶貴的財富,只要有他們在,即使雕藝市場一時低迷,但復興的原動力就在大師身上,產業隨時可伺機突破。
據介紹,今年惠安縣將啟動第二屆大師文化企業評選,鼓勵雕藝能人申報國家、省市縣級非遺傳承人和國家級、省市級工藝美術大師;將啟動黃塘玉雕基地雕藝交易品市場建設;舉辦第三屆雕博會,申報“世界石雕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