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2010上海石材展牽手設計師“設計+石材”探討低碳經濟 下石材裝飾 企業發展道路。同時富有遠見卓識的業內企業開始戰略轉型或實施突圍。
第一,產業鏈縱向擴張,向礦山開采、荒料貿易等上游進軍,或向裝飾工程等下游發展。如康利、環球、溪石等紛紛在海內外收購礦山,高時投資的水頭國際荒料物流園,更是將海關、銀行等配套服務融為一體。而山東萊州一帶的加工企業,大多自有裝飾建筑公司。
石材裝飾企業戰略轉型的中國之路探索
第二,產業鏈橫向擴張,水頭的東升(與新鵬飛合資)、英良、溪石等開始投資人造石 生產線,不少大板加工企業開始提供規格板產品;新東源則是將規格板轉化為標準產品,開始流水線加工、品牌化經營和連鎖式銷售。
第三,相關產業多元化擴張。東星、東升等涉足房地產開發,康利開始圈地,明超經營酒店,萬隆投資陶瓷行業,諸如此類。
然而,上述戰略轉型往往并非以理性的戰略定位為前提,難以實現有限資源的戰略整合,這正是我們提出上述判斷二的基礎。
二、戰略定位“三步曲”
我們在理論界率先提出:戰略定位就是在對內進行資源與能力分析、對外進行競爭環境研究的基礎上,確認企業自身的產業邊界、商業形態和競爭地位,它是戰略管理的核心與基礎。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企業都必須有戰略定位。一般企業、特別是處于創業階段的企業未必有愿景、有抱負,但必須有定位;搞不清自己是干什么的,往往危在旦夕了。當企業運營具有相當規模、特別是進人行業領先地位時,戰略愿景就變得不可或缺、甚至成為當務之急了。
第一,如何確定產業邊界?
產業邊界即確定企業從事哪一產業或產業鏈的哪一環節,這是企業的頭等大事。首先要分析行業吸引力,我們可以通過行業的規模、成長性、贏利能力、競爭格局與環境寬松度等方面,系統分析特定行業的吸引力。
然后,要提煉“行業關鍵成功因素”。具體方法有:將本行業內成功企業與失敗企業進行對比分析,差別之處就是關鍵成功因素;運用細分市場方法解剖整個行業,找出關鍵性的市場和具有戰略意義的產品。
第二,如何確定商業形態?
不論何種行業、或某一行業中的特定環節,一般都存在著各種商業形態,如加工商、制造商、提供商、零售商和運營商等。
要為商業形態正確定位,除了必須盡量貼近終端消費市場、掌握價值鏈關鍵環節和重視石材品牌 建設之外,還要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客觀評估資源與能力狀況,對核心競爭力進行提煉歸納。
第三,如何確定競爭地位?
在長期的咨詢實踐中,金海灣咨詢對競爭地位理論進行了多次改進,使之更加系統化及可量化。
不少處于相對劣勢的企業,由于采取了不正確的競爭定位而狼狽不堪。 三、裝飾石材業的戰略定位
讓我們系統分析一下石材行業的產業鏈,它實際上是由開采、貿易和加工等三大鏈條組成;而且,三大鏈條的商業模式各有不同、核心競爭力明顯有別。
(一)礦山開采
眾所周知,石材的天然性決定了其稀缺性和一定隉度上的價格不可比性,因而礦山資源 的升值潛力是非常明顯的。同時,由于國家對資源開采管理的滯后性、非規范性,導致礦山開采的進入成本極低(資源取得一般為非公開拍賣方式);但其長期代價不可低估,突出表現為產權完整的保護度較低。
在設備裝備及生產管理水平方面,我國石材加工企業已逐步與國際接軌,進軍礦山開采領域成為一股風潮,甚至可謂前赴后繼。但是,石材加工企業在礦山投資領域真正取得成功的可謂鳳毛麟角,以下深層次原因不可忽視:
第一,礦山資源的地域性決定了投資企業的本土化。
資源是有限的,而且在開采過程中的環境破壞在所難免。因此,不論是在開礦權的取得代價,還是環保治理的投入壓力、周邊居民的沖突成本等方面,本土化企業擁有突出的天時、地利與人和之優勢。因此,借助資本優勢的外來企業投資礦山最好采取合作方式,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
第二,礦山投資的風險高、成功概率低,需要有戰略性的長期眼光。
天然石材具有品質不穩定性,礦山價值的判斷的確難以把握。更重要的是,由于石材原料的非標準化、非通用性,礦山投資的品種決策非常關鍵,市場不流行或與自身加工能力不匹配的品種,往往不僅一定時期內難以增殖甚至成為沉重的負擔。另外,如果說取得礦山開采權的成本以百萬元計,真正開采則要以千萬元計;而要徹底控制一個礦山的開采規模、控制一個品種的市場價格的話,則可能要數以億元計了。
正因為如此,國內現有6000多家礦山和采礦點,年開采能力達3000萬噸以上,由于“散、小、亂”所帶來的無序開采、惡性競爭,而導致好資源賣不出好價格的現象屢見不鮮。
以石材加工業的投資回報速度,來評判礦山開采領域的投資效益,顯然是不公平、不對等的。
第三,石材行業帶有資源制約性,但加工企業本質上卻非資源制約型而是資源依賴型。
企業與行業不是同一概念,但許多人在行業特征判斷時卻發生了混淆。
沒有天然石材資源就沒有石材行業,行業整體上無疑屬于資源制約性。但對(任一)加工企業而言,顯然不可能掌握所有品種的礦山;即使不掌握市場暢銷品種,雖然競爭優勢受一定影響,但以供應鏈速度優勢也可以抗衡礦山投資沉淀或原料囤積劣勢,何況荒料交易市場方興未艾。另外,天下工程無窮多,企業何必孜孜以求于某項重點工程?
說到底,石材礦山屬于開采業,與下游的商業貿易與產品加工業明顯不同。
從國外情況來看,礦山開采業主的加工制造能力均不強;反之,以加工制造為主的企業、礦山投資也非戰略重點。而國內堅持礦山開采與加工制造齊頭并進的企業,往往顧此失彼,投資效益普遍不理想。
(二)原料貿易
作為中國石材進出口的最大口岸,廈門港石材進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口岸出口貨柜中平均l/3是石材。2007年,廈門口岸石材進出口l030萬噸,金額27億美元,占全國比重超過60%。
深圳某集團以石材貿易起家,后來轉向產品加工領域,但對原料貿易業務始終予以高度重視。2007年秋,該集團在福建水頭濱海工業區征地200畝,建設集租賃、海關與金融服務于一體的大型荒料交易物流園。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原料的天然性、稀缺性,決定了石材行業不可能實行原料的“零庫存”,甚至相當規模的原料儲備成為市場競爭的基礎性因素。而業主消費習慣的偏好性、裝飾材料流行趨勢的變動性,又使得石材加工企業的原料庫存很容易成為一枚“定時炸彈”。這可謂石材行業所獨有的一對特殊矛盾。
經過長期跟蹤和深人探討,我們提出了原料提供的“雙定位”理論:對以工程業務為主的石材加工企業而言,其荒料、大板等原料提供部門一方面要為企業自身的工程業務服務,實行內部結轉價格體系;另一方面要對外經營,作為原料貿易商贏取合理利潤。
在相當程度上,市場暢銷的石材品種,恰恰也是企業(工程業務)需求量較大的品種。而原料對外經營既可以有效控制庫存風險,又可以使企業及時跟上市場的變化趨勢。
(三)產品加工
在石材加工鏈條中,規格板與異型加工構成了系統工程產品;在自身產能不足時,依靠外協組織生產也司空見慣;而且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也降低了企業生產資源的投人風險。
近年來,標準產品(薄板)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高度重視。眾所周知,只有產品標準化,才能實現大規模生產和連鎖式銷售;而在以工業化方式生產住宅的北美國家,標準化裝飾石材有相當大的市場空間。
近二十年來,a公司始終堅持以工程業務為主導,在裝飾石材業內樹立起了不可多得的品牌競爭優勢。但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形形色色的外部誘惑,近年來陸續向礦山開采、標準產品加工等領域擴張,但實效不佳。
波士頓矩陣,是一種非常實用的企業戰略投資工具,它從行業吸引力與企業競爭力兩個維度來幫助企業選擇戰略重點。不難理解,行業吸引力的主要因素有:行業整體規模及增長幅度、行業贏利水平、行業集中度與外部環境(政策)寬松度等;而對一個企業的自身競爭力,一般從以下角度進行評價:銷售額、市場占有率、品牌影響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及成本控制能力等。
a公司在工程業務方面具有突出的競爭優勢,而該產業鏈條的行業吸引力也相對最高,表現為品牌優勢突出、深加工鏈條長和產品附加值高,其戰略定位的邏輯推導。
最后,我們推導出a公司的戰略定位:國際領先的裝飾石材系統產品提供商。
在這一戰略定位指引下,a公司的資源整合要點如下:
1.對礦山投資、標準產品等非核心業務,通過資本運作引入戰略投資者,打造相對獨立的運作平臺。
2.將傳統的工程業務提高到系統產品高度來認識,不僅包括異型、也包括標準產品;不僅涉及內部裝修,也涵蓋了外裝業務。而且,系統產品不是系統解決方案,不應涉足裝飾設計和施工安裝領域。
3.商業形態確立為提供商而非加工商、制造商,要適時進行戰略轉型,由“生產主導型”徹底轉化為“市場主導型”,對海內外業務實行“劃區而治”,便于業務決策和客戶服務更加貼近消費者。
4.要做到國際領先,就要劃分實施步驟,首先要在國內一線消費城市重點投入,做到整體領先;同時積極布局中東、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或地區,分享其國民經濟高速成長的成果,并有效化解國內日益明顯的房地產投資危機壓力。
雖然與房地產開發息息相關的石材行業面臨“拐點”,但其發展空間仍然比較樂觀,關鍵要把握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最大限度地整合資源,順應潮流地進行戰略轉型。
更進一步,石材企業的戰略轉型本質上并非跨行業的多元化擴張(雖然并不否認有成功案例),甚至也不主張在石材產業鏈上的上下游延伸(“通吃”產業鏈往往并非明智之舉),而是深入把握各產業鏈的關鍵成功因素,在戰略定位的前提下完成商業模式的“煅造”和移植,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戰略定位決定了企業的擴張路徑和資源配置方式,也由此確定了相應的經營機制與商業模式。
由于產業鏈不同環節的商業模式不同,對石材企業來講,戰略定位或轉型的指導思想也必然各異:
第一,對于定位為礦山開采暨荒料提供商的企業,配套加工資源的投入只能是象征性的,不能搞開采與加工并舉。
第二,如果要進軍礦山開采領域,荒料貿易企業相比于石材加工企業而言無疑更有優勢,可以直接投資也可以采取“包礦”方式。
第三,石材加工企業投資礦山并非勢在必行,后向延伸到裝飾設計、建筑施工領域也非上策,而完善系統產品、提升服務質量、強化品牌優勢的發展空間不可估量;如果一定進軍礦山,以下基本操作原則不可忽視:一方面礦山品種要與自身市場競爭優勢相匹配,另一方面絕對不能以加工業的回報速度來衡量礦山開采業。
第四,致力于標準產品經營的企業必須盡量將生產加工外包出去,資源配置高度集中在價值鏈的兩端,而且對國內市場的成熟進程要有比較充分的心理準備。
最后,行業領先者應借助宏觀經濟緊縮和行業調整“洗牌”機會,通過兼并重組方式實現高效率、低風險的擴張。要注意,收購的實質是合作,控股的基礎是聯盟。
云浮、水頭當地政府已充分認識到上述形勢變化,并將推動企業戰略聯盟、加快行業整合步伐納人了議事日程,提高石材行業進入門檻,迫使企業走增資擴股、資本聯合之路。
沒有定位的戰略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定位的企業難免隨波逐流。簡單來講,戰略定位就是系統確認你是誰、你是干什么的和你算老幾等基本問題的;而戰略就是堅持,定位就是取舍,決策就是謀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