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yè)門戶網(wǎng)站
石與佛 · 佛造像欣賞
在佛教誕生約三四百年后,中華祖先經(jīng)西域?qū)⒎鹨M中土,至今已經(jīng)有兩千載。中國的佛教文化,經(jīng)過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已經(jīng)深深融入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日常言語之中。佛教教義中因果、因緣、追尋極樂世界的思想,同傳統(tǒng)的儒、道思想一樣,共同成為中國人的信仰。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佛教始于古印度,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對中國的文化藝術產(chǎn)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佛教的傳播,除通過佛經(jīng)文字外,還以佛教藝術的形式傳播。
長安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是佛教及造像藝術從西域傳至中原的中樞,自西晉開始就成為北方佛教傳布的中心之一。魏晉時期,道安、鳩摩羅什等名僧云集長安,弘傳佛教,佛教藝術隨之興起。南北朝時期,長安不僅是佛教傳播的中心,更成為佛教藝術的重鎮(zhèn)。至隋唐時期,伴隨著佛教的隆盛,作為都城的長安,佛教藝術達到鼎盛。
造像種類主要有造像碑、造像塔、背屏式造像、龕式造像、單尊造像等。其中造像碑是佛教造像的一種獨特形制,它將中國傳統(tǒng)的石碑造型與外來的佛教造像藝術相結合,即借鑒石碑外形,再于其上開龕雕鑿佛像,同時刊刻發(fā)愿文、供養(yǎng)者姓名等銘文,形成了造型藝術與文字題記相結合的獨特樣式。
佛用證悟的智慧告訴眾生“三界火宅無安樂,有漏皆苦”
一切眾生都希望獲得快樂,但不知道播種能獲得快樂的善因;一切眾生都不希望痛苦,但不知道避免造成苦果的惡因。一切眾生生存的本質(zhì)就是在痛苦的六道輪回中尋找快樂,由于在漫長的輪回中找不到快樂,以至習慣于痛苦而對痛苦產(chǎn)生了極大的耐受性,積習長久,將痛苦當成了快樂。輪回不盡,痛苦就無止。六道一切眾生都普遍存在著三種苦:苦苦、壞苦、行苦。
苦 苦
苦受以及順苦受的法。“受”,有苦、樂、舍三種感受,苦的感受(苦受)就是苦苦。除了苦受外,還有引起苦受的種種法也是苦,被稱為順苦受法。比如你的手被火燒到,手痛是苦,而燒你的那些東西的作用也應該歸于苦。
也就是苦上加苦即是苦苦。比如手冷已經(jīng)是苦,若再置于冷水中,則苦上加苦,這是粗重的感受,所以容易感受到。
苦受由嗔引起,眾生都想要遠離,但它又如影隨形地窮追不舍,所以眾生覺得更苦。惡道、善道中的眾生都要遭受這些痛苦。八苦中的生、老、病、死、怨憎會五種苦屬苦苦。
壞 苦
因樂受以及順樂受法的消逝而引起的苦。我們享受快樂時,它卻如朝露般消失得無影無蹤,令人懷念。我們貪愛,就感受到苦,稱為壞苦。使你感受到快樂的東西,稱為順樂受法,因為它的不長久所以使人感到苦。就像服食摻了毒藥的粥羹,輪回中的一切眾生所能享受的快樂,最終都會變成痛苦。經(jīng)歷快樂的過程,實質(zhì)上也只是用相對輕一些的苦來“占有自己而已”。愛別離與求不得苦屬壞苦。
此苦苦與壞苦是由嗔、貪所引起的,這兩種苦凡夫可用世間的智慧來覺知,所以被稱為世俗諦苦。
行 苦
行字是指一切有為法遷流變化,無片刻的常住安穩(wěn)。見諸法無常,自己不能做主,而感逼惱,這種苦稱為行苦。一切有為造作都是遷流變化,它包括苦苦、壞苦、行苦。
行苦之行字,含有不能自主之意。行苦之行含有攝行和能作意二義。而攝行又有攝持攝引二種意義,即是說由先業(yè)攝今生之蘊,非自在而得,純由惑業(yè)所引,又復招引后來之惑業(yè)。能作意,即是指由攝蘊故能作苦性,即此便是苦性。故此須應分別,若不分別行蘊之行,而講行蘊是苦,則色受想等亦皆是苦了。又瑜伽以無記受(舍受)為行苦性,中論以有漏蘊即行苦性一-不過立名之不同,實義則一。由蘊所成之世間,乃業(yè)所感.不能永久把握。有頂天但貪著自境,不知其境亦業(yè)所感。不了行苦性,即不能生厭離。即不能出三界,由于自己尚不知出三界,更不知令人出三界。故不識行苦性者,大小乘道均不能生。
行苦甚微細,難以覺知。常人能知苦苦,而不易知壞苦;外道能知壞苦,而不知行苦。如四空天至有頂天,終不能解脫者,由由貪于彼樂,不知行苦尚存在故。只有證阿羅漢和菩薩初地以上圣者方能知,故行苦稱為圣諦苦。 石雕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