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一、圓雕
圓雕又稱立體雕,是從前、后、左、右、上、中、下等各個方位雕刻物體的方法。所雕作品逼真如實物,特別富有立體感。
壽山石的圓雕始于南北朝,近年在福州地區不斷出土的南北朝時期的殉葬品“人獸俑”等,便是最原始的壽山石圓雕作品。之后壽山石雕仍以圓雕為最主要方法,特別是清代,長盛不衰,清初的許多壽山石雕刻大師都是圓雕大師,如楊玉璇有《僧人臥像》、周尚均有《彌勒》、魏開通有《伏虎羅漢》,這些圓雕杰作舉世聞名,至今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 ?img style="height:auto! important;" src="https://mmbiz.qlogo.cn/mmbiz/mo2rBOBF3vjwj8uLicekEKlAgv4XAXgibHT7o2R08Gic87wZibAgb7okJEtolwzVI420sHugn5YSzWibz1ib1AqssE0A/0?wx_fmt=png" />
因為圓雕最近于實物的主體,所以圓雕所要選擇“石材”,都應該有如按實物比例的厚度。然后按比例“打坯”。圓雕是很講究“打坯”的,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甚至要離開壽山石材,在泥土上“打坯”,完成并修訂“泥稿”后,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選擇石材的厚度是保證雕品有如實物的先決條件,然后在選好的石材上“打坯”?!按蚺鳌钡哪康氖潜WC雕品的各個部件既能按實物的比例,更能比實物傳神。圓雕要特別注意的是各個方位統一、和諧和融合。比如說雕人物,前方位雕的人物頭部是男人,后方位就也應該是男人,而且大小要一致。再比如說前方位的衣著是長衫,后方位的衣著就不能是短袖,而且衣摺、流線等都應該和諧、融合。
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因為前方位是最主體的方位。主體成功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主體要是雕不好,雕好其他部位也就沒有價值?! ?img style="height:auto! important;" src="https://mmbiz.qlogo.cn/mmbiz/mo2rBOBF3vjwj8uLicekEKlAgv4XAXgibHGqoAO3wm4ibIB2M63ndlAp3Uy0iaobT9lSyIXeEMdYQmenUjQ0yXztPA/0?wx_fmt=png" />
古代的圓雕多以單件實物為對象,如仙、佛、豬、羊、馬等小雕件放在案頭把玩;也可以作為小雕件,當扇墜、鏈墜等裝飾物。近代創造了以人物、山水等相結合的大型“立體雕”?!堕L征組雕》、《閩西組雕》以及郭功森的《武夷風光》、林亨云的《海底世界》等都是成功的大圓雕作品,宜于在大廳里擺設?! ?img style="height:auto! important;" src="https://mmbiz.qlogo.cn/mmbiz/mo2rBOBF3vjwj8uLicekEKlAgv4XAXgibHvAmNLlFp00PP54qLljaicKg9CzJ2TxJc3lL95ZFiavzoOiaegaWzXgfvQ/0?wx_fmt=png" />
二、鈕雕
鈕雕是專指印章上部印鈕的雕刻,起裝飾印章作用。其雕法居于“圓雕”的范疇,有其豐富的立體感。但它另有特點:1.物像小。限于印章的規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2.不表現物像的下方。這是與“圓雕”最大的異點。“圓雕”從各個方位表現物像,而鈕雕就差“下方位”?!跋路轿弧北挥≌碌姆街娲?。3.鈕雕的內容多以動物最主,特別是古代的動物,顯得古雅不凡,如:螭、獅、龍、鳳、虎、辟邪、饕餮、麒麟、駝、鰲、龜、熊、蝙蝠等。因此稱“獸鈕”,石雕口訣說:“啼獅,笑鳳,落頦龍?!彼痰墓弄{臉要瞪圓眼,咧大嘴,仿佛在啼吼,始能表現其威嚴。所刻的鳳應該表現柔和溫順的性格,笑容滿面,象征吉祥和美好。所刻的龍,口要張得特別大,似乎落了下頦,始能表現其張牙舞爪的兇猛。近代鈕雕內容擴大至花果人物,更見得豐富多彩。
鈕雕的歷史始于周代,其時簡單,渾樸,甚至只鉆一個孔,稱“印鼻子”,用來穿繩系結,便于攜帶。以后文人和雕刻師把“印鼻子”改造成“鈕”。古代的印章屬達官貴族專用,按級別分玉璽、金印、銀印、銅?。凰痰挠♀o也按級別有所不同。如皇帝用的玉璽,螭虎鈕,皇后用的金璽,也是螭虎鈕,諸侯王公用的金璽,駝鈕,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左右將軍用的金印,龜鈕,食二千石的官用銀印,龜鈕,食二百石以上的官用銅印,象鈕。古代印章多為金屬所制,雕鈕不容易。據考,石印的歷史始于秦漢,如五六十年代在湖南長沙一帶就出土有40余枚西漢滑石印,多鼻鈕、臺鈕、橋鈕及龜鈕,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但元代王冕以花乳石作印章石后,文人雅士才開始用石印,更重視石鈕的藝術。明代思想家李贄就有兩枚印章,刻有單獅鈕?,F代印章刻鈕之風尤甚。凡較優質的壽山石章,幾乎每章必刻鈕??题o之后就特別有欣賞和收藏價值?! ?img style="height:auto! important;" src="https://mmbiz.qlogo.cn/mmbiz/mo2rBOBF3vjwj8uLicekEKlAgv4XAXgibHB6VibbhakP9Sf43enYKSS67em2jv0W1UoyEhTmgBrcSbENnOQvO0dug/0?wx_fmt=png" />
印鈕與印石的交界面為印臺。印臺有平臺和自然臺。有雕邊和沒有雕邊之分。平臺一定要把臺鏟平。所謂“邊”,即在臺下印石面的上方
四周。常見雕邊花紋有斷紋、雙不斷紋、龍形紋、水波紋等10余種。在技術上要求線條直,地底平。自然臺就是自然形,把鈕頭刻在上面。有的鈕頭之外,再在石的四面作圍堵,雕鏤龍鳳圖形?! ?img style="height:auto! important;" src="https://mmbiz.qlogo.cn/mmbiz/mo2rBOBF3vjwj8uLicekEKlAgv4XAXgibH8jeG6ia84xF3GN0yOib4H7ep1zGUskR6NWqIbYfacXlAzvdrxbEjEMPg/0?wx_fmt=jpeg" />
另有一種平頭鈕,刻的是圖案,稱“博古鈕”,其圖案大多是古代爬蟲類的變形。
三、鏤雕、鏈雕
鏤雕和鏈雕是圓雕中的部分絕技雕法。鏤雕也稱鏤空,它是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去,但要在石材中保留原石材能表現物像的部分。如古代雕龍,在掏空龍口腔的同時,要保留口腔里的一顆“珠”。這顆“珠”,是原材料的一個部分,雕刻者用細刀,小心翼翼地通過小
小的“龍嘴”,往里面鑿,鑿出一顆“珠”來。這顆“珠”剝離原石材使它滾動自如,但卻要比“龍嘴”大,不至于滾出“龍嘴”,1955年福州壽山石雕名藝人陳敬祥創作的《求偶雞》也是壽山石鏤雕的典型作品。他用一塊壽山石材雕了一個雞籠,然后通過雞籠小小的空格,伸刀到籠里去,利用原石又雕了一只雞,栩栩如生,被北京人民大會堂所收藏。以后福州壽山石雕藝人多學習陳敬祥的《求偶雞》鏤雕法,成為壽山石藝的象征?! ?img style="height:auto! important;" src="https://mmbiz.qlogo.cn/mmbiz/mo2rBOBF3vjwj8uLicekEKlAgv4XAXgibHTpcO9wSL3YuroxsUtq1zEBMEFdwTVtt1vOc9E1d7AJ0Tw4oUgQcABg/0?wx_fmt=jpeg" />
施行鏤空雕刻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的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隔,不然容易造成斷裂?!扮U空”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制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勾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img style="height:auto! important;" src="https://mmbiz.qlogo.cn/mmbiz/mo2rBOBF3vjwj8uLicekEKlAgv4XAXgibHxicbdHqviakdYFkY5SBu3hNUicRNacve94vwUxZ08kvaibS3bxYWa6Kniag/0?wx_fmt=png" />
“鏤空”常與圓雕或其他技法相結合,成為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鏤刻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只有依靠擴大人刀方向的辦法來彌補操作上的困難,故鏤空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刻就愈易,效果也愈佳?! ?img style="height:auto! important;" src="https://mmbiz.qlogo.cn/mmbiz/mo2rBOBF3vjwj8uLicekEKlAgv4XAXgibHeGzG6Yib7FycRGjtuhVicZxU2xvCiccAicf8ibQXZE1W9tWW0TEM9RleMeg/0?wx_fmt=png" />
鏤空雕刻的順序是“先外后內”,應待外層景物及其他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后,才行鏤空。以鳥籠為例,雕刻步驟如下:
1.刻制外部景物及鳥籠外形。
2.用毛筆畫出鳥籠的各部位結構,并標出鳥籠內禽鳥和景物的位置、動態。
3.選用適當規格的鉆具,從各個角度向里層鉆孔,再用長臂鑿串通,削除里層多余石料。每刀削除的石層都應小于鏤空孔,才便于清除。逐步鑿出里層禽鳥、景物的初坯。
4.用扒剔刀、鏟底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從格孔伸入籠內,精細修飾內部景物,力求清晰。操作時要特別小心,宜用豎刀,向縱深使勁,謹防刀柄擋傷外景。在內景全部完工后,再進行外景的修光。
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始于玉雕。石質不比玉質堅韌,故雕石鏈就更難,稍有不慎,就鏈斷石毀。據載
清朝初年,壽山石雕已開始應用鏈條技法裝飾印鈕。乾隆皇帝的“三鏈章”便是例子。“三鏈章”為整塊壽山田黃石雕成,有3條活動的石鏈,連接3顆印章。石鏈一環扣著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今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近代表現技法日趨完備,有時在一件作品中,鏈環多達數百圈,環徑小則與黃豆相近,令人驚嘆。如林廷良的《九寶連環章》?! ?img style="height:auto! important;" src="https://mmbiz.qlogo.cn/mmbiz/mo2rBOBF3vjwj8uLicekEKlAgv4XAXgibH0ewVQmvHdon6v96NKVcEK3Sic4UKl9pzheQm7lBRBLYXJvY9DMxLh1g/0?wx_fmt=png" />
凡制作鏈條的石料,必須經過嚴格挑選、鑒定,應是細膩而性堅,質純而格少。在相石構思時,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他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要急于穿孔脫環。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后,再慢慢進行脫環。
脫環是一項非常細微、難度極高的工作,先用小型鉆具順著每環的內廓并排鉆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后再用特制的小鏈刀或針鉆,順序脫環。為防止已脫鏈環破損,每一環,最好即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環刻成后,將膠合部分用溫水泡浸脫落?! ?img style="height:auto! important;" src="https://mmbiz.qlogo.cn/mmbiz/mo2rBOBF3vjwj8uLicekEKlAgv4XAXgibHcfJnUjibY3sKhzVlxHiaX2f6UjaajRQXF6kpSbNkQiaLbm54HB2ZTLD9Q/0?wx_fmt=png" />
四、浮雕
浮雕是在石面凸起物像的一種雕刻技法,它與圓雕最大不同的主要是只從前面的方位(或兼顧到左、右方位)表現物像的“半立體感”。后面的方位或貼在石壁上,或根據石料層情況,簡略雕刻。要凸起物像,自然要鏟去非物像的部分。如果鏟去非物像部分的深度淺薄,那凸起的物像也淺,稱“淺浮雕”;反之則稱“高浮雕”。“高浮雕”就十分接近“圓雕”?! ?img style="height:auto! important;" src="https://mmbiz.qlogo.cn/mmbiz/mo2rBOBF3vjwj8uLicekEKlAgv4XAXgibHf0WveF7N566atslqLYlT1crnJgqeEZg0n6ADpuosSib86rDcfgt6UjA/0?wx_fmt=png" />
歷史上浮雕是繼圓雕之后出現的一種裝飾性的雕刻技法,多刻于石壁或木柱的表面,如刻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的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佛龕的石楣上。壽山石的浮雕始于明、清時期的壽山石硯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清乾隆時的壽山石巨璽方柱四面就有福州名雕師周尚均雕刻的浮雕博古和夔龍圖案。近代福州壽山石浮雕高手林壽堪、王雷霆等雕有《天塹變通途》、《山村新貌》等,也是用高浮雕或淺浮雕的技法,名聞遐邇?! ?img style="height:auto! important;" src="https://mmbiz.qlogo.cn/mmbiz/mo2rBOBF3vjwj8uLicekEKlAgv4XAXgibH2LS8u3xfibPMiagl4ELGhEONv1toHrLgCCYJYFpCVxuSISaajuKUdPyQ/0?wx_fmt=png" />
浮雕最好選擇色層分明的薄形石料,利用外層石色雕刻景物,以里層石色作為襯底,形成自然套色。若將里層石色再刻薄意襯景,更加精妙。其制作過程:通過相石,分析石色的分布情況及色層深度,然后確定作品的題材和構圖。設計畫面要有中國繪畫的風格。景物的層次重疊應視色層之深淺而定。構圖宜豐滿,襯底出露面積不可過大或過于集中。
設計定稿后,以尖刀順著景物的輪廓“線勒”一遍,再用平口手鑿或卡鑿削除畫面空間部分,謂之“刮底”。待達到預定深度或里層石色顯露后,再進行刻制??讨凭拔镏饕褂檬骤徍托⌒豌@具,在高起的景物層上雕刻出畫面的層次,力求使所表現的物像在結構上富有立體感,最后再用修光刀具進行“修飾”?! ?img style="height:auto! important;" src="https://mmbiz.qlogo.cn/mmbiz/mo2rBOBF3vjwj8uLicekEKlAgv4XAXgibHDIr7bj5IBibhGVM3tW47rjGPmCheP8z8HbibOHUqGYDkiaHdMaRzP0QMg/0?wx_fmt=png" />
五、薄意
薄意是比淺浮雕更要“淺”的一種壽山石雕法,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所以稱“薄意”。它比浮雕更有畫意,又比圖畫更富有“雕”的立體感。因此說它是介于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此法始創于清朝初年的周尚均。周尚均先是在印臺四周刻淺浮雕錦褥紋和環邊不斷紋或其他圖案,開創了薄意藝術的先河。以后有潘玉茂繼承其遺法,直到清朝末年,西門林清卿專攻薄意藝術,成為特別有成就的薄意雕法大師,被稱為“西門清”,譽滿榕城?! ?img style="height:auto! important;" src="https://mmbiz.qlogo.cn/mmbiz/mo2rBOBF3vjwj8uLicekEKlAgv4XAXgibHbu5iaz6pzfibhWQT4ibDqe57WXOZQI0mDxY3Q024wC4e6YKXTcsXbs9rA/0?wx_fmt=png" />
繼林清卿之后,有王炎銓、王雷霆、江依霖、林文舉等人,組成一個很有影響力的“西門薄意”派。此派主要的作品,有林清卿的《柳鵝》、《秋山行旅》,王炎銓的《夜游赤壁》,王雷霆的《寒江垂釣》,林文舉的《大觀園》等。東門派藝人也學習“薄意”雕藝,如林友琛、林壽堪、郭懋介等人,別具風格。于是“薄意”雕法得到更大的發展,甚至是為全國之一幟?! ?img style="height:auto! important;" src="https://mmbiz.qlogo.cn/mmbiz/mo2rBOBF3vjwj8uLicekEKlAgv4XAXgibH2OvZw5oIeE60NKXItoL8pLGFw5voYuV97D0ofxm7a9P13bzjicsSfdA/0?wx_fmt=png" />
薄意是壽山石刻的專用藝術。特別是像田黃石之類的原石珍品,有“易金三倍”之說,其價值以錙銖計,因此不忍其石屑損失,《壽山石刻史話》說:“能夠多留一點原石的本質,空白多,加工的地位省一點,也可以突出壽山石本質的文采。”
薄意因為刻淺如畫,所以也稱“刀畫”,即在石材上以刀代筆作畫。金石家潘主蘭說:“薄意者技在薄,而藝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因未能如紙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筆寫意為尚,簡而洗脫且饒有韻味為最佳,耐人尋味以有此境者?!薄白钸m合質佳而材小的田黃石、水晶石以及山坑凍石的藝術裝飾,特別是自然章印臺的裝飾。如果是有皮的掘性靈石,或是有薄色層的優質靈石,其藝術效果,尤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薄意雕刻首先要選擇優質石材,如田黃石、鹿目田、荔枝凍等,有皮者尤佳。其次是相石,認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點處理等等。第三是清石,根據腹稿設計,作甄別去留,完善雕件。第四是作畫,即用筆在石材上畫稿。第五是勾勒,以尖刀代筆,在畫筆線上,淺勾勒線條定位。第六是雕刻。第七是核稿,即校對效果,有皮者用水,無皮者以粉末核之。最后為磨光。
六、鑲嵌
鑲嵌雕又稱屏雕,屬于小件浮雕的范疇,要緊的是選擇各種顏色的石片,根據預先設計的圖畫進行分解,刻成浮雕。然后嵌飾于漆器屏風、掛聯或器皿之上。制作程序分為設計、雕刻和粘貼3個步驟?! ?img style="height:auto! important;" src="https://mmbiz.qlogo.cn/mmbiz/mo2rBOBF3vjwj8uLicekEKlAgv4XAXgibHFelfmSv9nGialO5OmlovzsDwfcCBx09d0ECRDaPrTKbmEhZkQdjNgag/0?wx_fmt=png" />
設計包括“器具造型”和“雕刻畫面”兩個部分。二者應做到統一協調,相互襯托。粘貼石刻的板面一般應略低陷于外框。底板的漆料,宜選擇深暗的色調。雕刻畫面的繪制,多取人物故事、花鳥蔬菜及博古器皿等為題材。布局宜疏不宜密,穿插宜簡不宜繁。設計時既要使景物便于分解刻制,又要達到構圖完整,符合畫理。
畫稿確定后,將其分解為若干部分,分別繪成分解圖。然后根據設計的要求,選擇相適應質料與色彩的石片。選材時要有整體觀念,合理配料,要注意通過自然石色的對比作用,使畫面更加耀目多彩。
刻制時,先將分解圖紙貼于石片上,按圖鋸坯。凡遇到與前景交接之處,要留出適當的余石,這樣才能使成品銜接緊密。
雕刻方法與高浮雕略同,不過分解而已,但景物隆起邊沿、側面,要稍向內斜,使作品更富空間感和立體感。
刻成的分解浮雕石片,經過光蠟處理后即可進行組合粘貼。常用的粘合劑有面漆糊和樹脂粘劑兩種。面漆糊適合于大塊面及不透明石質部分的粘合;樹脂粘劑適用于白色或透明景物的粘合。景物雕件按圖稿逐件粘貼于器物板面上,粘貼完畢并經過檢驗后,應平置涼干。若以面漆糊粘貼,則需放置陰房內,數天后方可取出陳列。
七、微雕
微雕是在小顆壽山石材上雕刻細微的畫面或文字。壽山石微雕的歷史在清朝末年。其時薄意派雕刻師林清卿常在所刻作品的草叢、石縫中,以極細的筆劃刻上自己的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邊,也以極細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詩詞作為邊款。至20世紀60年代,所刻的文字愈來愈小,內容也愈來愈多。方寸之中竟可刻王羲之的《蘭亭序》全文,或是佛教《金剛經》全文。80年代,陳忠森以微中求精,進一步發展了“微雕”藝術。他的作品“微”到需用高功率的放大鏡才能看得清楚。比如說王羲之的《蘭亭序》全文,竟能在一顆1立方厘米、比大豆大一些的田黃石一個平面上全部刻完。所以他說是“藝在微”。微雕的技藝全在于“微”,愈是細微,其價值就愈高。當代著名書法家啟功稱贊他的微雕“細如蚊腳,游刃縱橫,技進正未艾也”。其次微雕也十分講究畫面和章法的藝術,這就是“意在精”。微雕的雕刻師首先應該有很深的書法功底,雖然微雕細微到無法用肉眼辨認,但在放大鏡下仍然十分精美,如大幅的書法精品。陳忠森除了微雕書法外,還創新微雕國畫。他的微雕作品《百只熊樂園圖》在美國“世界藝術中心”參賽,獲第三屆金雞獎的惟一“特別金獎”,轟動一時。另一個微雕家陳以德在一粒徑為12厘米壽山石佛珠面的三分之一,竟刻有觀音佛像及《心經》的全文,令人嘆為觀止。90年代,游嘉瑞開辟了“案頭摩崖石刻”的壽山石書法微雕新品種。壽山石的案頭摩崖,本來就小巧玲瓏、千姿百態,再配以微雕的書法藝術更具有欣賞的價值,而人見人愛。近年福州組織有微雕研究會,有會員10多人,其中李一鳴的微雕書法作品曾獲日本“特別獎”,此外還有陳冬生、陳明德、張平、楊世膺、劉鏞奇、林右熹、林欽松等也卓有成就。微雕特別講究的是選材。其石材要絕對質地精純,含不得有半點沙隔和有半絲裂紋,因為半個沙點就可能要刻10多個漢字。其次應該備有特殊的細刀,既要尖細,又得鋒利。第三,應該有特別精熟的書法和國畫功底。雕刻的時候可進行“意刻”。第四,臨場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鈞,一氣呵成。第五,運刀要穩、準、狠。
八、篆刻
篆刻的藝術始于秦。秦定小篆為文之后,于是篆文便成為印章印面所雕刻的內容,以后世代相襲,成為獨特的一門雕刻藝術。但古代篆刻皆以玉和金屬為材。直至元王冕始以花乳石材刻印。于是也就揭開了壽山石篆刻的歷史。壽山石石質晶瑩,硬度適中,易于奏刀,因此其篆刻就比金、玉容易,而且畫面活潑,更難能可貴的是,金屬篆文沾上含汞的丹砂、印泥后,日久朱文漸成黑跡,黯然失色,而壽山石刻篆文其朱文永遠都是燦爛新鮮的。
壽山石篆刻始于元代的王冕,行于明代的文彭和何震,盛于清代。清代丁敬等人以切刀力追古意,風格雄健,風靡江浙,自成“浙派”(或稱西泠派)。又鄧石如以書入畫,將刀法與筆法融為一體,一變秦漢印藝風貌,人稱為“鄧派”(或稱皖派)。至清末,趙之謙吸取當時出土的秦漢泉、洗等銘文入印,別開生面。民國時吳昌碩在漢印及前人的基礎上熔詩、書、畫、印為一體,渾樸靈勁,氣勢磅礴。又黃牧甫直追秦漢,取法權量、詔版,刀法銳利,有直率、穩健、剛勁、秀雅之風。此外還有湖南的齊白石,福州的陳子奮等都是篆刻名家?,F代壽山石篆刻名家也不乏其人,如福州的有潘主蘭、周哲文、林健、劉石開、王永釗等等。
自古至今,篆刻藝術為上自帝王將相,中有文人雅士,下至庶民百姓所推重。歷代皇帝的玉璽和御寶都是以篆文刻成的,如乾隆皇帝的“三鏈章”,就是篆書,分別刻有“乾隆宸翰”、“樂天”、“惟精惟一”等3枚。明代泉州人南京刑部主事、云南姚安知府李贄,他的印文“李贄”、“卓吾”也是篆書,今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泉州博物館,成為壽山石篆刻最早的收藏品。清末民族英雄、福州人林則徐的私人印章“臣林則徐”4字,也是篆刻。民國時的林森,他有許多篆刻圖章,如“子超”、“鳳港漁翁”、“林森”、“青芝老人”等等。書畫名家更是視篆刻如寶。凡一幅書或一幅畫,必鈐以篆刻印章。詩、書、印、畫,缺一不可。這里說的印便是篆刻。
篆刻分為陽刻和陰刻兩種。陽刻即白底朱文,筆畫往往纖細流利;陰刻即朱底白文,筆畫粗獷蒼勁,更富有原始銘文的韻味。陽刻和陰刻成雙結對地采用,相得益彰,特別耐人尋味。
篆刻特別要講究篆書。篆書有大篆、小篆等20多種,此外還有“變篆”。要采用哪一種篆書,都要根據印面的布局需要,以朱白相間,出神人化者為妙。因此篆刻者都應該有很好的篆書功底,同時應該熟悉書法的章法。雕刻時同樣要審石、打稿、開雕等程序。但為了保留古樸、有力的刀法,可以不必修光,反見生動和自然。
家中古董,手中珍玩,想知道年代嗎?想了解現在的市場行情價格嗎?想急于出手,而苦于找不到合適的買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