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道理公館因其建材使用了大量從意大利進口的大理石,故以“大理石大廈”著稱中外。這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在無數青少年的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跡,在它的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
最近,中福會少年宮小伙伴藝術團的小演員們正在少年宮少年廳緊鑼密鼓地彩排。今年是中加建交46周年,上海與蒙特利爾市締結友好城市31周年。金秋9月,小伙伴藝術團60余人將赴加拿大交流演出。藝術團特別準備了根據加拿大民歌改編的民樂六重奏《紅河谷》,以及用中國特色樂器“竹笛”演奏加拿大著名歌手席琳·迪翁的成名曲《我心永恒》。 談及中福會少年宮少年廳,小伙伴藝術團的所有大型演出都會在此排練,從中國福利會少年宮走出了眾多名人和藝術家。著名畫家陳逸飛在這里開始了他成為一名“藝術大師”的夢想;著名歌唱家黃英在這里向國際大獎沖刺,最終成為全球歌劇界公認的“蝴蝶夫人”;知名演員孫儷曾是小伙伴藝術團舞蹈組上世紀90年代的組員,之后走上影視道路成為家喻戶曉的“甄嬛娘娘”……從這里走出去的孩子,早已數不清。
中福會少年宮成立于1953年6月1日,是由宋慶齡女士創辦的全國第一所綜合性、群眾性的少年兒童校外教育機構 “把最寶貴的東西給予兒童”。1953年6月1日,宋慶齡在此正式創辦了中國最早的少年宮——中國福利會少年宮,而“大理石大廈”正是中福會少年宮的標志性建筑。上世紀20至40年代,該樓原系英籍猶太富商埃黎·西拉斯·嘉道理的私邸,嘉道理公館因其建材使用了大量從意大利進口的大理石,故以“大理石大廈”著稱中外。這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在無數青少年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跡,在它的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
設計師醉酒后的奢華作品
19世紀60年代,英籍猶太人埃黎·西拉斯·嘉道理到上海經商,因經營得法,到了1863年,他已經成為上海煤氣公司老板和五六十家工廠的大股東,其子也來滬協助父親。經過數十年的奮斗,嘉道理家族在地產、電力、煤氣、建筑、橡膠等行業獲得巨大成功,老嘉道理本人成為上海猶太總會會長,熱衷慈善和教育,并在上海捐建了多所學校和醫院,成為與沙遜、哈同齊名的猶太大亨。
而嘉道理大理石住宅的修建,卻是源于一個悲傷的故事。1919年,嘉道理原先的住宅失火,住所毀于一場火災,妻子也不幸在火災中罹難。嘉道理悲痛欲絕,為避免睹物思人,他帶著兩個兒子回倫敦暫住,行前委托好友建筑師格萊姆·布朗在今天的延安西路64號上重建新屋。臨行前,他把新屋交給馬海洋行設計后便不問此事。誰知負責設計的建筑師格萊姆·布朗是個嗜酒如命的人,似乎只有酒能讓他靈感迸發,懷著浪漫之情開始工作。因此,每每在喝完白蘭地之后,便在圖紙上大書豪情,最后把只需要供給四五個人住的私人住宅變成了一座大理石宮殿。 5年后,嘉道理返滬,看到的是一座令人瞠目的通體潔白的大理石宮殿,一個爛醉如泥、躺在醫院的建筑師和一張高達100萬兩白銀的賬單……這座耗資100萬兩白銀的宮殿建筑,就這樣在縱橫交錯的靈感中登上了歷史舞臺,成為顯赫一時的私人住宅。
承載慈善、救助、共濟精神的宮殿
嘉道理交友甚廣,大廈經常是親朋好友滿座,云鬢杯影交錯。嘉道理是猶太人總會會長,協會機構就設在大廈內。每逢猶太人節日或圣誕節,大廳里總是舉行盛大的舞會。 可就在嘉道理家族入住大理石大廈不久,二戰開始,大量歐洲猶太人逃難至上海。1938年,猶太難民涌入上海避難,嘉道理在大廈里召集會議,商議采取行動救助難民。嘉道理家族在滬積極組織救援,一時間,上海所有的猶太社團和社會救濟組織都云集在大理石大廈,決定建立“上海援助歐洲難民委員會”聯合幫助難民。嘉道理為大廈注入了生命,使之成為真正的宮殿——一座充溢著樂音舞影和歡聲笑語,承載著慈善、救助、共濟精神的宮殿。嘉道理家族還出資創辦了上海猶太青年學校,專門招收歐洲猶太難民的子女。
中國福利會少年宮的標志性建筑建成于1924年,因其建材使用了大量的從意大利進口的大理石,故以“大理石大廈”著稱中外 然而,隨著1941年日本人進入上海租界,老嘉道理被關入閘北集中營。1944年,嘉道理在貧病交加中去世,家族財產也全部被日本人掠奪,大理石大廈被日軍當做軍事指揮機構。直到1945年8月,日軍投降,第一批登陸上海的美軍與老嘉道理的兩個兒子取得聯系,困居大廈內的兩兄弟興奮之余,當夜打開大廈所有的電燈,歡慶戰爭結束。抗戰勝利后,這里一度成為美英澳的軍人聯誼中心。1947年,嘉道理家族遷往香港,大廈從此空關。解放后,嘉道理家族結束了在上海的業務,致力于在香港發展。
最美的環境給予最初的藝術積累
通體潔白的大廈,內部裝飾以18世紀歐洲皇宮為樣式,可謂富麗堂皇。門楣精雕細鏤,漆以古銅色花紋;室內墻面多用金箔貼飾,房頂飾以石膏圖案,色彩花紋各異;樓梯全用大理石砌就,柚木扶手,銅質欄桿;地坪除了用大理石外,均為水曲柳、柚木嵌線圖案;底層大廳的四壁用大理石雕刻,頂上懸掛8盞吊燈,華燈齊放,滿堂生輝。整個建筑包括樓下和樓上,設有舞廳、餐廳、會客室、休息室、娛樂室和臥室等,大廳穹頂垂下水晶吊燈,室內多用金箔貼飾,視覺效果華美異常。這一歐式皇宮式樣的大樓,仿巴洛克風格,內部裝飾極盡奢華。如今,整幢建筑保存完好,房屋格局基本保持原樣。 1989年,大理石大廈被列為上海市近代優秀建筑保護單位,并于2001年由政府投資2000萬人民幣重新修繕一新。1953年兒童節前夕,在宋慶齡的建議下,大理石大廈被改作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從此,這幢見證過上海猶太家族風云變化的私邸,開始為千千萬萬的紅領巾服務。
大理石大廈原貌
現在,每間大理石的房間改為孩子們的學習室,從靜謐、精美的室內時時傳來孩子們的笑聲。你可以在大廈里尋覓,猜想哪間大理石的房間里曾有少年的陳逸飛在習畫、黃英在唱歌、孫儷在翩翩起舞……如今,嘉道理家族后人每年對半島酒店新進員工培訓時,也會組織新員工來少年宮參觀當年的私邸。嘉道理的兒子曾說:“得知我父親特別喜歡的建筑,現在被成千上萬的兒童使用著,對我來說,是件高興的事。” 一座建筑也如人一樣,有它自己的命運。對大理石大廈來說,把少年宮建在宮殿里,很符合少年宮的本義。為了讓藝術走進兒童的世界,1955年宋慶齡親手創辦了“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小伙伴藝術團”,成為上海第一個兒童藝術團,也被譽為“藝術家的搖籃”。大理石大廈提供了最美的教育環境,那種于細微處展現的藝術沉淀,給予了孩子“最初的藝術積累”。
來源:上海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