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國內現有6000多家礦山和采礦點,年開采能力達3000萬噸以上,由于’散、小、亂’所帶來的無序開采、惡性競爭,而導致好資源賣不出好價格的現象屢見不鮮。
以石材加工業的投資回報速度,來評判礦山開采領域的投資效益,顯然是不公平、不對等的。
眾所周知,石材的天然性決定了其稀缺性和一定隉度上的價格不可比性,因而礦山資源的升值潛力是非常明顯的。同時,由于國家對資源開采管理的滯后性、非規范性,導致礦山開采的進入成本極低(資源取得一般為非公開拍賣方式);但其長期代價不可低估,突出表現為產權完整的保護度較低。
在設備裝備及生產管理水平方面,我國石材加工企業已逐步與國際接軌,進軍礦山開采領域成為一股風潮,甚至可謂前赴后繼。但是,石材加工企業在礦山投資領域真正取得成功的可謂鳳毛麟角,以下深層次原因不可忽視:
第一,礦山資源的地域性決定了投資企業的本土化。資源是有限的,而且在開采過程中的環境破壞在所難免。因此,不論是在開礦權的取得代價,還是環保治理的投入壓力、周邊居民的沖突成本等方面,本土化企業擁有突出的天時、地利與人和之優勢。因此,借助資本優勢的外來企業投資礦山最好采取合作方式,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
第二,石材行業帶有資源制約性,但加工企業本質上卻非資源制約型而是資源依賴型。企業與行業不是同一概念,但許多人在行業特征判斷時卻發生了混淆。
沒有天然石材資源就沒有石材行業,行業整體上無疑屬于資源制約性。但對(任一)加工企業而言,顯然不可能掌握所有品種的礦山;即使不掌握市場暢銷品種,雖然競爭優勢受一定影響,但以供應鏈速度優勢也可以抗衡礦山投資沉淀或原料囤積劣勢,何況荒料交易市場方興未艾。另外,天下工程無窮多,企業何必孜孜以求于某項重點工程?
說到底,石材礦山屬于開采業,與下游的商業貿易與產品加工業明顯不同。
從國外情況來看,礦山開采業主的加工制造能力均不強;反之,以加工制造為主的企業、礦山投資也非戰略重點。而國內堅持礦山開采與加工制造齊頭并進的企業,往往顧此失彼,投資效益普遍不理想。
第三,礦山投資的風險高、成功概率低,需要有戰略性的長期眼光。
天然石材具有品質不穩定性,礦山價值的判斷的確難以把握。更重要的是,由于石材原料的非標準化、非通用性,礦山投資的品種決策非常關鍵,市場不流行或與自身加工能力不匹配的品種,往往不僅一定時期內難以增殖甚至成為沉重的負擔。另外,如果說取得礦山開采權的成本以百萬元計,真正開采則要以千萬元計;而要徹底控制一個礦山的開采規模、控制一個品種的市場價格的話,則可能要數以億元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