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惠安:雕藝大師破“魔咒”
首批17家“大師文化企業”. 大師文化企業每兩年開展一次評選命名活動。被命名的大師文化企業,將在學習培訓、外出參觀考察、參加著名專家教授學者及院校對企業直接互動對接、參與知名專家學者文化名人聚焦雕藝品牌雕藝大師雕藝企業等宣傳推介活動享有優先權,以及在項目審批、資金補助、貸款授信等方面將得到重點發展扶持。
國家級雕藝大師鄭國明
國家級雕藝大師蔣杰雄
雕刻作品《華麗轉身》:惠安雕藝業謀求華麗轉身
雕刻作品《抱匾獅》:歪頭獅成惠安雕藝創新改良起點
雕刻作品《赤壁賦》
雕刻,被譽為凝固的音樂,這項傳承1600多年的技藝,深深融進惠安雕藝人的血液里,讓惠安成為“無處不雕”的城市,讓惠安“智造”裝扮世界各地。
現如今,惠安擁有2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8位國家級雕藝大師、17位省工藝美術大師和48位省工藝美術名人,正是這個雕藝產業的“大師群體”,讓惠安雕藝煥發新的生機。
石雕發源于中原地區,于唐末傳入閩南。惠安雕刻藝術研究會會長王經民介紹,遷徙南下的中原人為了討生活,不懂水性的他們從石頭入手,將當時還是以茅草屋為主的閩南民居改造成石頭房,惠安當地人便是從南下的能工巧匠那學到了精湛的手藝活。
手藝化身為技藝,也許就在那“靈機一動”的創新,關于惠安石雕,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王經民介紹,惠安石雕發軔于崇武鎮五峰村,這也是中原遷來的雕刻師傅的落腳地。五峰村有一個叫李周的人,手腳靈活,頭腦聰明,家人托人讓他拜雕刻師傅學習手藝。一日,他把客人定做的石獅子的頭做壞了,師父大怒,李周靈機一動,將獅子頭改成頭偏向一邊,沒想到歪打正著,客人很是喜歡。
李周創造出的歪頭獅,不僅成為如今遍布各地的石獅的基礎造型,也成為惠安雕藝改良創新的起點。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是惠安石雕的一個鼎盛時期;中國的改革開放,更為惠安石雕的發展創造了良機,惠安工匠遍布全國,留下了不勝枚舉的傳世佳作。
點石成金,惠安人的雕刻技藝完美詮釋了這個成語。但是,多年來,雕刻技藝卻在“魔咒”下生存:一件好的雕刻作品凝聚了雕刻人的血汗,雕刻人的工作贏得了藝術家的認可,他們扮演的卻只是加工者的角色,作品的知識產權屬于藝術家,高額的設計費自然不屬于雕刻人。
唯有用創意和手藝這兩條腿走路的雕藝大師,才能破除這個“魔咒”。惠安縣委書記肖漢輝表示,惠安雕藝產業依靠傳統粗放型發展的模式已難以為繼,轉型提升是唯一出路;傳統石雕石刻要向藝術化、個性化方向發展,這就需要惠安的雕藝大師們來引領整個產業的轉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