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南安人造石企業的“雙面難題”
隨著南安人造石產能的規模轉移,南安人造石產業何去何從?進入原材料生產地的南安人造石企業又將如何應對新一輪的市場爭奪戰?
1月10日,廣西賀州的天空一片陰霾,雨淅淅瀝瀝地落在路面上,還未修整完工的地面不消片刻便成了泥潭。
王萬傳站在泥濘之中,頭戴紅色安全帽,手執對講機正和員工說著什么。作為廣西賀州萬升石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王萬傳已不能再如從前那樣隨心所欲,每年定期出國旅游,自駕車到西藏為自己來場“公路電影”。如今,他必須得“扎根”于賀州。自2014年5月底,萬升與賀州(西灣)工業區簽約并拿下近100畝的土地,從7月份開始施工,到工廠一期投入使用以來,王萬傳寸步未離。
就在兩天前,在王萬傳背后,剛完成不久的一期工廠內,一條人造石生產線已進入試機階段,待試機成功,1月底便會投產。而在他前方,一架挖土機正賣力地運作著,雨水滲進土里,讓作業更加困難。王萬傳希望趕在雨季到來之前,將廠區的通道修建完整,為新年第一批人造石的出貨做好萬全準備。
“按照目前的進度來看,年底第一條生產線投入生產,第一批人造石就可以生產用來做庫存。”王萬傳對《海西石材》雜志說道,“選擇這樣的時間點并非偶然:各地的供銷商在過年前后都會回到水頭,其中,無論是水頭萬升的老客戶,還是新客戶,都會到賀州萬升進貨,我們有生產出成品,與他們接觸合作的機會就更大。到時候,萬升就能夠將第一手產品銷售出去。”
“預計過年的時候就能夠達到每個月十幾萬平方的產量,新年第二條線投入生產之后每個月至少能夠達到30萬平方的產量,每條生產線每年可達150萬平方產量,年產量約300萬平方。后期根據市場行情的變化,如果市場吞吐量有較好表現,萬升后期投產第三條第四條的話,年產量將達到600萬平方。”王萬傳向《海西石材》雜志透露,“賀州萬升二期廠房及辦公樓在2015年雨季過后也將加快建設進度。”
事實上,作為南安人造崗石企業賀州“掘金”大軍中的一員,萬升只是該區的一個縮影。
2014年12月9日賀州市委書記趙德明(中)、現任平桂書記韋升安(右二)、平桂區管委會主任何運安(右一)、平桂副書記鄒雪群(左一)考察廣西賀州萬升崗石項目。(圖左二為萬升崗石項目負責人王萬傳。)
進軍賀州
像萬升這樣,在廣西賀州大手筆地投建人造石生產項目的南安石企不在少數。2012年,這批大軍中的先行者——合源、祥龍、康利等人造石企業搶先一步,進入賀州布局人造石生產項目;永泰崗石也于2013年年初在賀州投建了面積達120畝的崗石工廠,并于2014年7月份投產;同樣在這一年拿到地塊的中源崗石,經過一年多的投建,過年后也投入生產;2014年6月份開始基建的恒泰崗石,一期廠房的第一條生產線也于2015年1月17日順利開機,成為春節到來前最后一家進入投產的崗石企業。而在這一年開工建設的南升、恒泰、錦宏、佳利等企業,也將在2015年陸續完成項目建設,開始進入生產階段。
筆者在賀州了解到,目前賀州主要的人造石企業集中地有兩大工業區,即賀州西灣(平桂)工業區和望高工業區。這兩大工業區中匯聚了約25家人造崗石企業。其中,祥龍、利升、亞太、萬升、南升、南輝、恒泰佳利、錦宏、大華等十幾家人造崗石企業分布于西灣(平桂)工業區,合源、太陽、順達、鴻源、康利、永泰、萬益這7家集中在望高工業區,而在鐘山工業區內,僅有中源崗石一枝獨秀。
2014年中國人造石調研報告分析數據
2014年中國主要人造石企業及生產線數量分布:
中國主要人造石產地產能圖釋:
(單位:萬平方米)
在春節之前,已進入投產階段的企業有10家,生產線已達24條。在這些人造石企業中,除了利升和亞太兩家之外,其余的均為南安人造石企業。在這兩年內,他們上演了一場人造石產能的集體遷徙,每一家企業的投資力度都不容小覷,大部分企業簽約年產能均在500萬平方米以上,最高的一家將安裝9條生產線,年產將達到900萬平方米。
“按照目前強勁的發展勢頭來看,短期內賀州成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受訪的大部分石企老板,均對賀州未來的崛起充滿信心。
“水頭從2008年開始至今,快速發展了8年,目前人造石生產線才50多條,而如果賀州的人造石企業集中投產之后,預計2015年年底就能超越水頭的產能。”中恒崗石副總經理蔡華山對《海西石材》雜志說道。
為什么出現人造石“產能遷移潮”?
南安人造石產業的局限性
“人造石在近幾年的用量急劇增長,使用范圍也越來越廣,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到了這個市場的潛力也想分得一瓢羹,紛紛押寶人造石,造成了產能的快速擴張。”蔡華山分析。
近兩年,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作為高端裝飾材料的天然石材普遍需求量下滑,而物美價廉的人造石卻呈現逆勢增長的趨勢,成為石材行業中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個分支產業。目前,人造石產品已經廣泛應用于國內的大型商業地產項目,企業研發中心、員工公寓、高端(奢侈)商品旗艦店,中端連鎖酒店等場所,并且隨著家裝市場的挖掘,人造石也逐漸在家裝中大放異彩,而出口國際市場的產品銷量也在逐年增長。
人造石出口統計表(截止2014年11月數據):
人造石進口統計表(截止2014年11月數據):
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可以說,人造石均交出了完美的答卷。“按目前的形勢來看,人造石市場的銷量仍然處在上漲趨勢,在天然石材加工和貿易艱難前行的今天,人造石確實是許多企業爭奪的獵物。”廣西賀州南升崗石副總經理王聯煌如是說。
遼闊的市場,催生越來越多的企業投身于人造石產業。短短三四年里,南安的人造石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從原先的五六家增至三十多家,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人造石產業開始陷入了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中,各企業間大打價格戰。
“行業的低價競爭削薄了人造石企業的利潤,加上近兩年由于賀州人造石價格優勢的影響,這一場低價戰爭愈演愈烈。”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石企老板分析,2014年下半年南安人造石產業生意并不好做,一方面賀州的人造石企業奪去了水頭的部分市場,另一方面從9月份開始膠水價格的下降也成了這場價格戰的“幫兇”,許多廠家為了清理庫存,大量降低價格。
不僅如此,南安人造石企業還面臨這樣一個事實:廠房面積有限性,已滿足不了企業的擴張需求。而如今水頭一畝地價已高達100多萬元。如此高昂的土地成本讓許多投資者望而卻步。
生存環境的艱難,利潤空間的緊縮,南安人造石企業不得不另覓他徑,從原材料上下功夫,以此降低成本。顯然,擁有中南、華南地區最大的白色大理石礦藏的賀州,成了大多數人造石企業的首選之地。
賀州人造石生產基地的優勢
據了解,人造石的主要原材料的碳酸鈣,主要產自廣西、廣大、河南等地,而廣西賀州則憑借著資源儲量大、質量高等優勢更勝一籌,其大理石礦藏中重質碳酸鈣含量達96%~98%,是發展重質碳酸鈣新材料產業的優質原材料。
以賀州市西灣(平桂)工業區為例。擁有“中國重鈣之鄉”美譽的平桂管理區,僅大理石礦產資源就占據了全國大理石資源總量的1/8,規模最大的白色大理石儲量達26億立方米。不僅如此,賀州市大理石礦體全部出露地表,礦石多為厚層狀、巨厚層狀產出,除與東北面姑婆山花崗巖體接觸帶少部分的大理石為中粗粒類型外,其余大部分均為細粒類型大理石。而據專家分析,這一結構易于開發。
如今的賀州市西灣(平桂)工業區,已于2014年4月被規劃為廣西碳酸鈣千億元產業示范基地,面積為22平方公里。該基地招商局局長賴兵庭向《海西石材》雜志介紹,規劃將形成“大理石原料——大理石板材和工藝品——大理石邊角廢料回收——重鈣碳酸鈣超新粉——合成人造大理石——碳酸鈣新材料(涂料、紙業等)”的石材循環產業鏈,并將其打造成為引領賀州產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沿著207國道賀州-桂林方向一路行駛,進入平桂區,華南粉體、裕豐粉體、閩桂粉體、科隆粉體等粉體廠隨處可見。“因為資源優勢,賀州的重鈣粉體業發展較為成熟,粉體廠已有88家,而且大部分都布局在西灣工業區。”賴兵庭說,“如果能夠接近礦山和粉體,對于企業來說無疑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不僅方便了在賀州投建工廠的企業采購,還能夠有效降低運輸成本。”
據測算,如果工廠轉移到賀州,每平方米人造石的生產成本有望降低5元,對一個年銷量為200萬平方米的企業來說,每年將增加1000萬元的利潤。
離專業人造石生產基地仍有些距離
不過,作為一塊人造石生產處女地,顯然,賀州的技術水平和工藝相比水頭而言,還很落后,物流體系和服務配套設施也尚未完善。擁有原材料產地先天優勢的賀州,要打造人造石生產基地仍需卯足勁,下足功夫。
對此,廣西碳酸鈣千億元產業示范基地招商局局長賴兵庭表示,賀州打造人造石生產基地,當務之急是要制定人造石的生產和質量標準。“現在我們和中科院合作研究制定人造石生產和使用的標準,一旦發布就可以規范人造石的生產發展,并嚴把質量關。”
而在技術提升這一方面,中科院提出了一項微波固化的技術方案。“一般人造石生產出來都要放置20天左右才能進行切割,而通過這個技術之后只要一個小時左右就能進行切割工作,將有力的提升生產運作效率,將原本只能作為積壓的貨物轉化為流動資金,這對整個行業來說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賴兵庭向《海西石材》雜志介紹道。
“企業的匯聚帶動了工業化的發展,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環保問題。人造石的另一原材料是樹脂,它是一種化工類產品,如何將有害影響降到最低,引導這個產業健康持續的發展下去,這也是我們正在研究的一大問題。”
至于交通運輸方面,目前賀州的鐵路運輸和水運也正在進一步完善,據了解,賀州計劃在梧州籌建一個專業碼頭,用來運輸人造石和粉體。
“如果能夠興建這樣一個碼頭,對企業是非常有利的,賀州到梧州有一百多公里,到達梧州轉水運,就可以降低一大部分運輸成本。但這還需要幾年的時間。就目前而言,物流體系還有待完善,盡可能多開發物流渠道和縮短運輸周期將是賀州人造石基地能否迅速崛起的關鍵所在。”蔡華山對《海西石材》雜志說,目前進入投產的廠家還不是很多,等全部投產后,出庫量大了物流也要跟上。
同時,賴兵庭也透露道,賀州擬于2015年6月份舉辦首屆中國(賀州)石材碳酸鈣展銷會,展會規模將達到三萬平方米以上,主要有6大展區:粉體、人造石、天然大理石、工藝品、新材料和礦山機械開采設備。“舉辦這樣的專業展會,一方面能夠推廣賀州的資源,將賀州作為全國最大的人造石生產基地的名片傳遞出去,從而匯集人流和信息流;另一方面,為賀州人造石企業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這對于提高石材加工工藝水平和技術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端品牌、做精產品
——南安人造石產業的升級
在賀州人造石基地項目建設風生水起之時,此時的水頭人造石產業卻陷入了低迷。據了解,部分赴賀州投建的南安人造石企業,已關停南安本廠的人造石生產線,將重心轉移到賀州。而仍然堅守陣地的企業,盡管銷售量逐年遞增,但利潤卻呈反比,下滑幅度大。
“被廣西賀州搶占市場,這已是塵埃落定的事情。”王萬傳表示,就廠家而言,如果標價一致,生產同一個品種,賀州因為成本優勢,利潤空間更大。
“雖然許多廠家轉移到了賀州,水頭的人造石競爭壓力變小,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客戶因為價格優勢,傾向于選擇賀州,直接帶走了很多水頭企業積累下來的客源。”廣西賀州祥龍崗石總經理吳培源對《海西石材》雜志說,“加上現在打價格戰的同時也打心理戰,客戶并不像以前那樣積極囤貨。”不僅如此,隨著南安土地、人工、原材料和物流等各種成本的攀升,越來越多的南安人造石企業都在尋找除賀州以外的原材料產地,如河南、安徽等地。
這讓過去兩三年內一路飄紅的南安人造石產業,今年顯得有些落寞。不少廠房內人造石壓機、磨機和拉鋸不同于以往的忙碌,昔日此起彼伏的機器運作聲響此刻稀稀落落地散在空氣中。曾經以低價走量為主的南安人造石企業,在沖擊之下,何去何從?這成了多數南安人造石企業老板共同的擔憂。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產能向原材料產地轉移已是大勢所趨,不可避免。南安人造石企業如何應對,唯有二字——升級。”王萬傳說道,如今,水頭如果只是單純生產銷售人造石,已經沒有優勢了,只能另尋出路。“從短期來看,在賀州的人造石企業還只停留在生產加工階段,這將促使水頭的工廠人造石企業往高端化方向發展。升級原有設備,加大研發力度,不斷研發新產品,生產更加多樣化、高附加值的產品。”
中恒崗石副總經理蔡華山同樣表示,面對產能遷移,南安人造石企業唯一能做的就是轉型升級,通過開發出一些別人難以模仿的人造石技術,研發出獨特的高端人造石產品,打造自己的品牌。
由此,中恒崗石的版圖也有了新的規劃:將南安中恒崗石升級為一個高端崗石生產基地,低端崗石產品則轉移至廣西賀州。“賀州的工廠和水頭的走的路線會區分開來,輻射的市場也不一樣,因此沖突不大。廣西恒泰主要生產中低端產品,輻射市場主要為華西地區,例如長沙、重慶、四川、鄭州。而水頭中恒主要做高端產品,輻射沿海地帶,如江蘇、浙江一帶。”
“人造石需要品牌,南安人造石企業在做精深化產品的同時,還要創新營銷渠道和經營模式。”吳培源說。其實,面對日益嚴峻的競爭形勢,不少南安人造石企業已經開始嘗試做品牌。而事實證明,目前在南安的人造石企業中,一直主打高端路線的鵬翔崗石在這場風波中受波及影響較小,其玉石、石英石等主打產品在市場上大同小異的人造石產品中脫穎而出,成為市場專寵;飛力崗石推出“博洛克”和“雅思諾”兩大品牌,并在全國建立經銷渠道,還開設了200多家專賣店;新飛達崗石推出自主品牌“諾巴蒂”,深受東北客戶歡迎。
圖為飛力崗石的“雅思諾”專賣店展示。
在永泰崗石董事長吳清澤看來,崗石行業發展到最后必然是樹立產品品牌,因此他們正在進一步細分代理制度,未來也要效仿瓷磚走專賣店路線。
與此同時,在向高端化和品牌化過渡的階段,做優質量,細分客戶群體,有針對性地定位銷售方向也是企業的當務之急。“考慮到周期、運輸距離和運輸途中的破損率,并不是所有地區的客戶都會到廣西拿貨。針對不同區域市場,雙管齊下,是目前南升的應對之策。”而生產高端化產品和塑造品牌需要一個過程,與機器的改革和技術員的研發創新都有很大關系。”廣西賀州南升副總經理王聯煌說。
低價惡性競爭的復制
——賀州或為新戰場
不過,南安人造石企業所要探索的問題并非只有南安人造石產業的方向,如何在全新戰場中保持長久戰斗力也是他們的一大課題。南安人造石企業所面臨的是一個“雙面難題”。
“南安人造石'產能遷移潮’遷移的并不僅僅是產能,惡性競爭的模式隨著企業的增多也將被復制,到時候,新一輪的惡性競爭將再次點燃。”目前已進入賀州投產的幾家人造石企業均對此表示擔憂。
“盡管目前低價惡性競爭的現象還未顯現,但可以預見,等到一大批人造石企業集中投產之后,賀州人造石的競爭市場也將陷入這樣的怪圈之中。賀州太陽實業總經理王清山對《海西石材》雜志說。在低價競爭之下,擁有粉體-崗石一體化的人造石企業佔據了一定優勢。據了解,目前在賀州的人造石企業之中,僅有合源和南升自有粉體加工廠,再進一步掌控原材料,降低成本的同時,也保證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在祥龍崗石總經理足培源看來,低價競爭肯定會再次發生,就如同昔日的水頭。這時候,企業的定位、布局和渠道如何就決定了企業能否持續發展。“人造石市場這塊蛋糕就那么大,企業多了競爭的,每家企業能分到的蛋糕就小了。”吳培源說,“在短期來看,賀州成為國內最大的人造石生產基地,這毋庸置疑。但長期來看就不一定了,不小企業人在尋找'新大陸’。”
而隨著“新大陸”的不斷挖掘,正處于兩難處境博弈中的南安人造石企業,未來還將面臨哪些問題,將是未知數。
來源:《海西石材》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