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王經民,1967 年出生,中國石雕藝術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享國務院特殊津貼。主要作品《佛在心中》被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聽簫對月圖》獲得中國手工藝精品博覽會“華茂杯”金獎;《生命》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作品《佛在心中》
▼
作品《祈和》
▼
5 月14 日,王經民獲評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這項榮譽之所以被看重,因其綜合工藝美術各個門類、領域的最高技藝水準。王經民是惠安石雕界首個獲此桂冠者。此前他已是惠安石雕項目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丨當“頭手”師傅少不了藝術功底
惠安崇武溪底村生活著很多能工巧匠,甚至在中國臺灣還流傳著“溪底派”工藝。
王經民的祖父王全春是大木匠,有著一門好手藝,曾在中國臺灣定居,直到抗戰爆發才舉家回泉。父親王清標跟著同村的宗親學石雕,擅長打坯、放樣、安裝,甚至參與過毛主席紀念堂的建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惠安影雕也是王清標等人開創出的新門類。
父親做的口銜小球的石獅子、浮在水面上的蓮花盞,精巧得讓王經民愛不釋手。王經民就是在這樣環境中成長,耳濡目染。兒時,王經民和小伙伴到村東邊的溪里玩耍,烏金的泥土被他塑成手槍、烏龜等造型,成了小伙伴哄搶的玩意兒,大家都夸他做得好。
15 歲初中畢業,王經民就開始學石雕手藝,觀察得多,上手也快,18 歲出師,22歲辦廠。他很早就意識到,靠蠻力做石雕不夠,還需要藝術感才能走得更遠。
王經民說,要當“頭手”工匠(民間說法,意思是第一號工匠),盡量要學全部的石雕門類,也少不了藝術功底,小時候父親拿紅磚,他就開始在上面寫寫畫畫,這也為在石頭上畫底稿打了基礎,王經民喜歡行草,直到現在,他閑時還會提筆書寫繪畫。走進他的辦公空間,能感受到一股文化氣息。
作品《大鬧天宮》
▼
丨“再沒上,有點無地自容”
王經民不僅經營企業,也帶徒弟。他說,要經常“走”出去看,不局限于石雕,木雕、彩繪都要多觀察。別光看雕得好的,也要看雕得不好的,發現不足,勤于思考,才能改進工藝。“走馬觀花地看,不會有大進步。”善于發現自然中的美,是件有意思的事情。惠安女肩胸臀“三板”扭動的姿態,動物爬臥著的姿勢……都是雕刻人物和動物的素材,細微差別效果就不同。
做雕塑,失敗是常有的事。“但失敗有時也是好事。”王經民說,比如做人物浮雕,起初你可能設想人物應是站立的,但是在制作的過程中,若力度沒控制好,頭部的材料整塊掉落,這時你也不必執念要讓人物站立,改改姿態,雖和原意不同,但說不定會有驚喜的效果。
作品《聽蕭對月圖》
▼
惠安石雕精美傳神,然而說起“惠安石雕”,人們容易想到“大而笨重”。受限于材料特性,惠安石雕很難從眾多工藝美術門類同臺競技中脫穎而出。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王經民這次參加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身上肩負著的,是整個行業的期待。
今年春節前幾個月,王經民就開始潛心創作,最終以《佛在心中》、《熟能生巧》和《慈》三件作品,參選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這是王經民第二次沖刺此項目,距離第一次準備,至少是十年前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五年評選一次,實際上包括準備的時間,大約需要六年多。
王經民說,獲得“國大師”的稱號,心里自然是高興的,但那份憂慮至今一直沒能解除。用他的話說,“再沒上,有點無地自容”。
作品《慈》
▼
丨材料可以創新理念應是傳統
如今,王經民已把企業交給兒子打理,他想得更多的是回到惠安石雕藝術本身。人工智能對生活的改變是全方位的,對傳統產業也是如此。石雕行業正往“去人工化”的方向發展,說到底,剩下的是創作者對藝術獨到的理解。
王經民說,他還是喜歡傳統技藝的精神,但當下,人們的審美觀在改變,藝術品消費者在變化,創作者自己也在變,藝術品設計也要迎合當下的需求。
作品《孰能手巧》
▼
受到環保因素的制約,礦產不能隨便開采。他認為,惠安應該更多引進外來優秀人才,不要怕外來者的設計“不接地氣”。他們將外形設計出來,與本地工匠保持溝通,也許有新的創意。
傳統惠安石雕取材比較狹隘,王經民認為材料可以創新,而工藝設計和理念還應該是傳統的。他本人希望推動不同石材雕刻藝術門類之間的交流。他說,惠安石雕可以適當引入新材料,讓工藝在傳統的基礎上延伸和變化。比如開發花藝茶道擺件等日用器具,將精美的石構件引入家庭裝修中。“從傳統產業中延伸到千家萬戶,惠安石雕就有了未來。”王經民說。
有人才,才能發展。近幾年,因為有更多的年輕的力量加入,惠安雕藝產業發展更為活躍,但傳承仍是雕藝行業發展不得不面臨的突出問題。“對于企業而言,一方面,企業用人要注重對人才的培養,包括雕藝設計、雕刻水平等;另一方面,企業應以積極的態度,改善員工工作生活環境,留住人才。
對于政府、行業協會而言,則應共同發力加強對行業人才的培養,建立高效完善的教育服務體系。我們欣喜地看到,惠安縣委縣政府以及石雕行業協會這幾年加大力度制定相關政策,積極引導和鼓勵更多的從業人員樹立行業自信,開展各類活動,組織行業人才‘走出去’、‘請進來’,不斷交流與學習,進一步提升自身的雕藝文化素養。”王經民說道。
“惠安石雕守住傳統才能有立足之地”。王經民認為,惠安石雕之所以能夠在世界石雕界占據一席之地,要歸功于當地石雕手藝人對惠安石雕傳統的堅守,讓這里的石雕有了自足之地。“惠安作為世界石雕之都,雕藝文化內涵深厚,若雕藝文化能作為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地方教育,將有利于雕藝文化的傳承。”
當然,惠安石雕與其他諸多傳統手工藝相類似,也面對著后繼乏人的難題。在王經民看來,惠安對石雕技藝的傳承缺乏長遠的打算,沒有建立起一個良性的后繼人才培養機制。此外,很多石雕世家也不再鼓勵后代繼續從事這個行業了,覺得沒有“高學歷”來得實在與有面子。對于這門原本主要依靠師徒相傳,父子相繼的手藝來說,后一種原因更加讓王經民感到憂慮。
歷屆獲獎石雕作品:
1. 《仙女舞鳳》2005年獲第四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大賽金獎。
2. 《中國魂》2002年獲第三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大賽銀獎。
3. 《自在如意》2013年獲得第七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大賽銀獎。
4. 《佛在心中》2013年獲得第七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大賽銅獎。
5. 《大鬧天宮》2002年獲省工藝美術第三屆“爭艷杯”大賽優秀獎。
6. 《龍的傳說》2010年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莆田)優秀作品評選中獲得金獎。
7. 《英雄奪錦》2011年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莆田)優秀作品評選中獲得金獎。
8. 《和平友善》2009年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深圳)優秀作品評選中獲得銀獎。
9. 《聽蕭對月圓》2006年獲中國手工藝精品博覽會“華茂杯”金獎。
10. 《惠女漁歌》2004年獲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舉辦的中國工藝美術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金獎。
11. 《麒麟送子》2004年獲共青團中央辦公廳舉辦“金博士”杯全國鄉村青年民間工藝品制作大賽銀獎。
12. 《伏虎羅漢》2003年獲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舉辦的第五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銀獎
13. 《教子升天》2003年獲中國輕工業聯合會舉辦的五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銅獎。
14. 《天香喚子》2005年獲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舉辦“金鳳凰”原創旅游品、工藝品設計大賽優秀獎。
15. 《西岐伐殷商》2004年獲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首屆全國壁畫大展成就獎。16.《吉祥如意》2013年獲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舉辦的“2013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中國(開封)首屆工藝美術展”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