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丹陽的“石文化”悠久,這里的石刻有生命
丹陽的“石文化”很是悠久。這個歷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時代,各族各國文化的滲入融合,使得南北朝文化進入多元化發展的輝煌時期。石刻藝術是南北朝時期的一朵奇葩,北朝氣魄大,刻“人”恢弘有度;南朝妙靈動,雕“獸”栩栩如生。主人要帶我們去看石刻,很自豪地說:“到丹陽,要看石,這里的石刻會說話。”
我們來到一處開曠的地方,一條小土路走勢略微向上,不遠處的幾件大型石雕十分搶眼。主人指給我們:路南側,頭上有雙角的為天祿;路北側,頭上獨角已經殘失的為麒麟。兩獸的腳已殘缺,現在修復了一部分??墒俏翌櫜簧戏直媪耍呀洷贿@神獸古樸流暢的線條,夸張而又飽含美感的造型所懾服。藍天下,曠野中,看著那昂首向天,長高都過3米的巨獸,太神氣了!
怎能不為先人的藝術創作而震動?歲月留痕,戰爭破壞,已經殘損的石獸依然在講述。講述著我過去了解不多的南北朝大分裂,講述著歷代戰火和天災摧殘的這個本應富足的長三角腹地。兩根高聳的石柱排在小道兩邊。下面是雙螭座,柱身豎刻24道瓦楞紋,柱上部有矩形石額一方,上書“太祖文皇帝之神道”,最妙的是一個額文正刻順讀,另一個則反書逆讀,像是照鏡子一般。我們一行人,都感到這對石柱堪與古羅馬石柱媲美。主人介紹說,除了大自然風化腐蝕之外,在太平天國和日本侵華戰爭中損失最重,這柱子的“零件”,都散落在田間,近年來在墓道上配好歸位,列為原地保存的文物了。
天地石刻園是這里正在建設之中的新景觀。走在磚瓦灰石還在路中間的工地上,馬上被一片初步就位的“上馬石陣”所吸引。哪兒找來這么多時代不同,形象各異的上馬石?。恐數氖?,有的頑皮,有的大度;石獅和麒麟呼之欲出,栩栩如生;人物中的文官武將,從服飾佩戴上可以猜出他們生在哪朝哪代,從面龐上可以看出來自中原還是來自西域。走在尚未就位的翁仲陣和石獸陣里,我想到了在陜西兵馬俑開放初期時,我有幸在俑坑里近距離地觀看秦俑的往事。以后,這里正式開放后,游客們可以近距離和石刻藝術品交流,那是穿越時空和古代的石刻對話呀!這里的石頭會說話,這里的石頭能對話。對于游人來說,該是多么大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