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專業門戶網站
陽氏石雕第20代傳承人陽新文:搞石雕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陽新文用毛筆勾勒出需要雕刻的部分。這幅作品名為《孺子牛》,重達30噸。
這只石雕獅子只有拳頭大小,卻不失精美。
這張凳子上的石雕花紋繁復而有古韻
盤龍石柱
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大家一點不不陌生。但在桂林也有精美的石雕,可能朋友們就少聽到了。其實早在唐朝,桂林山水間就隨處可見摩崖石刻,剛勁俊逸的刀法讓人嘆為觀止。西山、伏波山、疊彩山上散落分布的500多尊佛造像,栩栩如生,神態萬千,更是將石雕之精妙發揮到了極致。
對于桂林靈川潭下鎮源口村的陽氏家族而言,這場“人石對話”已持續了400多年。400多年來,陽氏家族經歷了榮辱興衰,但石雕的手藝卻代代相傳。盡管在今人看來,石雕又臟又累,但陽氏石雕第20代傳承人陽新文卻固執地讓16歲的兒子來繼承家業:“脈不能在自己手上斷了。”
陽新文所在的源口村,臨水靠山,自古就盛產好石。好石自然催生了好石匠,于是村里世代都有人以石雕手藝謀生。陽新文的祖上也不例外。陽新文家里擺放著的一個蓮花基座為陽氏石雕追本溯源提供了佐證。在這個基座上,勉強還能辨認出“明景泰”和“陽文富”幾個字。而陽文富,正是陽新文的祖先,也是有史料證明的陽氏第一個從事石雕工藝的人。
陽家人從何習得石雕工藝已無法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從陽文富開始,陽氏石雕工藝就沒有出現過斷層。陽新文的爺爺和父親,專工橋梁石構建雕刻,村外還有一條橋上能見其精美的雕工。而陽新文,作為陽氏石雕的第20代傳人,從初中畢業后就跟著父親學習石雕工藝,積累石雕經驗。“石雕的技藝不是口頭上說出來的,要不斷地觀察、臨摹、創作、實踐,既要講經驗,又要講悟性。”
1997年,在朋友的介紹下,陽新文來到了愚自樂園,先后與30多個國家60多位國際雕塑家一同創作。在這里,他見識到了國外的現代雕塑藝術。愛琢磨的陽新文試圖將傳統與現代的石雕相結合,表達出“石的生命張力”。8年下來,陽新文和國際雕塑家們一共完成了作品400件,最大的作品 重 約70噸。
2006年,陽新文謝絕日本藝術家郡田政之的邀請,拿著攢下來的錢,租下了一幢廢棄的教學樓,把它改建成為了自己的工作室。取名“愚公刻藝館”。他自封為“館主”,將刻藝館里的每個房間冠以山的名稱:“疊彩山”、“凈瓶山”,陽新文表示給它起名叫‘愚公刻藝館。是因為搞石雕不容易,得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刻藝館成立后,村里有人慕名前來學藝,陽新文也絲毫不吝嗇,傾其所能教學。如今,館里已有10多號學生,跟著老師傅們一起學習石雕技藝。
石雕:穿鑿的藝術
石雕工藝迄今已有萬年歷史。在一穿一鑿中,我們的祖先們不斷發現石之美,將笨重的石頭雕琢成一件件美輪美奐的作品。一般說來,完整的石雕工藝流程大致包括5個步驟:選料、設計、打坯、精雕、打光。每個步驟都“大有乾坤”。
單拿選料來說,由于石材豐富,可做石雕的就有上萬種,因此需要石匠練就一種直覺,即看到一塊石料,就能立馬判斷出它適合做哪些雕件。“舉個例子,宗廟、祠堂里的石料和普通民居的石料是不同的,宗廟里的雕工都要體現大氣、肅穆、莊嚴,圖案繁復;而民居里的雕工就要有親和力,要簡單、舒適。選材自然不同。”陽新文說。曾經,他用了整整3年找一塊適合雕塑的石料。“這塊我找了3年的石料,俗名叫‘血經石’,它看上去就像皮膚下的血脈經絡一樣,特別適合表現紋理細節。”
選擇好了石料,就要開始設計。石料開采出來后,或圓或方,這時候石雕工藝師們就要按照自己的構想來設計。陽新文認為,一塊石雕設計的成敗,取決于工藝師對石的理解程度。“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傳遞了你的審美與創意。”陽新文說著,指了指放置在一旁的貴妃躺椅。石椅的造型簡潔大方,非常舒展。為了體現繁華富麗的盛唐風格,陽新文在椅子的背后雕刻上了精妙的裝飾紋,盛唐氣韻呼之欲出。
一般而言,在上手雕刻前,石雕工藝師們都會依照石頭的形狀捏一個泥稿。等泥一干,就在上面進行試雕。這個步驟大大降低了雕刻失敗的風險。工藝師們可以在上面反復修改,直到滿意才在石頭上精雕。
雕刻的過程長短,取決于石質和設計,短則數月,長則數年。陽新文曾經為福建作了一組雕塑,耗時一年。其中有一方號稱“天下第一印”的雕塑件作品,重約16噸,通體為雞血玉,是陽新文所有雕刻作品中石料最昂貴的。
打光,是石雕的最后一步。利用不同目數的角磨機,反復打光,直到石質呈現出理想效果。“如果要體現歲月的痕跡、古樸的意趣,就粗打磨即可;如果要體現細膩、精致的感覺,就要用3000目的機器打磨,從幾遍到數十遍不等。”陽新文介紹說。
陽新文的設計理念在石雕作品《好事多磨》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石磨,是以前家家戶戶都有的工具。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它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當時我就在琢磨做一個石磨,既能喚起大家童年的記憶,又具有‘藏用兼備’的功能。我就把石磨的上磨盤設計成了一個娃娃的臉,笑呵呵地看著推磨的人。他的‘嘴’是張開的,這樣大家就能夠把黃豆放入他的口里,然后磨出來的豆漿就順下磨盤流出來。我希望我這個設計能帶給做家務的人一份好心情。”陽新文說。2012年,這個充滿喜感和創意的設計征服了評委,《好事多磨》一舉獲得了首屆廣西工藝美術作品展金獎。
翻開陽新文的履歷,石雕為他帶來的獎項數不勝數———
2010年,石雕系列作品獲桂林市一行業產品評比一等獎;《桂林青石茄子》獲“2010年桂林特色旅游紀念品和工藝品征集活動”銅獎;
2011年,大氣拙樸的《龜·玄武大帝》被廣西民族博物館收藏并永久展出;
2012年,石雕作品《苦盡甘來》獲得首屆廣西工藝美術作品展銀獎……
而陽新文本人,也先后被授予“桂林民間工藝師”、“桂林工藝美術大師”等榮譽稱號。
期待石雕工藝傳承500年
和其他石雕不同,陽氏石雕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復古懷舊。新石雕經過祖傳特殊工藝的處理后,表面會呈現出風化效果,看上去頗有些歲月的痕跡。而陽氏的刀工多變,時而簡潔、明快,直達內心,不留余地;時而富麗繁華,靈活游走在透雕、影雕、陽刻之間,精妙絕倫。
盡管工藝令人贊嘆,愿意學石雕的人卻越來越少了。多數人都只是來陽新文的工作室轉轉,感慨一番以后就離開了。為了讓手藝傳下來,陽新文動員16歲的兒子跟他學石雕。“起碼還要讓這手藝傳500年吧?別讓它在我這里斷了。”陽新文說。
在陽新文的工作室背后,是一座大山,山已經被開采了一半,裸露出灰色的石頭。在明清時期,村里石雕所用的石料都是從這座被當地人稱為“鐵皮山”的山上取下來的。而今,山依舊在,物是人非。村里的老人告訴我們,村里搞石雕的歷史起碼有1000多年,從前家家戶戶都會石雕。如今,村里小后生不是出去務工就是去讀書,只剩下陽氏一個家族在做石雕。“早年,我做石雕是為了謀生,現在,我越做越有感觸:石雕是一門藝術,石雕工藝不可散失。在一錘一打的過程中,我們重復著祖先的動作,響應著祖先的感召。人如蚍蜉,但物為永恒。”
當然也有令陽新文感到欣喜的事。兩個弟弟在他的號召下,正準備放棄一線城市,回到家鄉來傳承祖業。“三兄弟加上兒子,傳承人,齊了。”陽新文笑著說。
在采訪的末尾,陽新文邀請我們去看他正在創作的一尊石雕。石雕重達30噸,是一頭俯首的牛的形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陽新文在牛身上特意刻上了這句話。再有幾個月,這座重型雕塑就將完工。這樣大的石雕誰會買走?陽新文顯然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在他看來,純粹的創作樂趣、傳承祖輩留下來的手工藝比物質上的回報更重要。
來源: 桂林日報